家庭,往往最多一代人便享用殆盡,其子孫開始時驕奢淫佚,繼而放蕩不羈,最終走向墮落,能延續一兩代都是很少見的。鉅商富賈的家庭,能保持勤儉的能延續三四代;農耕讀書的家族,謹慎樸實的能延續五六代;孝悌友愛的家族,則能延續十代八代。我現在依賴祖宗積德,少年時就得志,唯恐我一人就把福氣享用殆盡,因此教育各位弟弟和子女,希望成為耕田讀書、孝悌友愛的家族,而不願成為仕宦家族。如果不能識透這層道理,即使在科舉考試中名列前茅,取得顯赫的官位,終究算不上先輩的賢德孝順的後代,算不上是我家的功臣。如果能識透這層道理,我將異常欽佩。澄弟常常因為我升官,便說我是孝子賢孫,卻不知道這並非賢德孝順。如果以升官為賢德孝順,那麼李林甫、盧懷慎之流,何嘗不位列臣子之首,顯赫一時,難道可以說他們是孝子賢孫嗎?我深知自己學淺才疏,偶得高位,但時刻關注的問題卻是現在我雖在仕途宦海之中,時刻作著棄官上岸的打算。希望到了棄官回家的時候,自己可以淡泊名利,妻子兒女可以在家勞動,可以對得起祖父兄弟,對得起家族鄉黨,僅此而已。
※詳解
孝為百行之首,所以曾國藩的家訓中,絕對不會少了這一條,他稱孝為“家庭之祥瑞”,這確實是不錯的,在一個子女不孝的家庭中,是不可能和睦吉祥的。
在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關於孝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春秋時,陳留有位少年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聰睿機智,尊敬長輩。可是他父親卻極不孝順,恨不得孫元覺的爺爺早點過世。
一天,父親忽然把病弱的祖父裝在筐裡,要把他扔進深山。元覺跪著請求,父親不理,推車進山。他將老人扔在地上,轉身要走,元覺卻拾起筐說:“我要帶回家,到你老了,也要用它送你到這裡。”
父親大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元覺說:“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怎樣做。”父親悔悟了,忙把老人接回家,從此十分孝敬他。
漢文帝時,齊國太倉令(管理糧食倉庫的職官)淳于意清政廉明,為人稱道。他生有5女,常以無兒為憾。文帝十三年,淳于意因有失職守被處重刑。淳于意在被押解長安前抱怨:只生女兒不生兒子,在遇到大事時實在沒有什麼好處!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對其父遭遇不滿。於是隨父來到長安,給文帝上了一書:“我的父親淳于意作為齊地太倉令,齊地人民都說他辦事公允、廉潔。現在因為犯事而被處重刑,我以為人死不能復生,重刑之下即使僥倖活下來也不能再過平常生活,雖然想要改過自新但也沒路可走。所以我願意為父贖罪,身入官府,作為奴婢,使得父親能有悔過自新的機會。”書達文帝,文帝為其精神所感動,下詔免去刑罰,並下令免去全國肉體之刑。
晉代的李密幼年喪父,母親何氏改嫁,是祖母劉氏將他撫養成人的。李密對祖母十分孝敬,祖母有病時,他都晝夜守護,親嘗湯藥,並利用照顧祖母的空閒時間,刻苦讀書。
李密曾在蜀漢做過小官,蜀亡後,因其才能出眾被晉武帝任命為太子洗馬。他上書晉武帝說:“我自幼是孤兒,是祖母劉氏將我撫養成人的。現在她年老多病,經常臥床不起,離不開我的照顧。可您卻叫我做官,我實在是左右為難。好在本朝提倡以孝治天下,對老人十分優待,現在我的祖母已經96歲了,可以說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如果我去做官就無人為她送終。我今年才44歲,報效國家的時間還長,但孝敬祖母的時間卻不多了。‘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晉武帝看了他的上書後,很受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這樣,李密一直等到為祖母送終以後,才外出作官。
作為朝廷官員,常常會碰到忠孝不能兩全的尷尬局面,針對這一情況,該如何處置呢?曾國藩是主張孝大於忠的,如他堅決反對墨從戎,即守孝期間參與軍事生活。如咸豐元年,當他在京城聽說江忠源墨從戎時,他曾振振有詞,力加阻止。江忠源字常孺,號岷樵,湖南新寧人,道光十七年舉人。道光二十七年曾在家鄉辦團練,鎮壓瑤民起義。接著,歷任浙江省秀水、麗水知縣。大學士賽尚阿至廣西圍殲太平軍之前,在左景橋上書言事,其中有一條提及江忠源善帶兵,疏調他至軍前效力。曾國藩聞此事,欲行阻止,而賽公已經出發了”。此時江忠源正在家守制,得諭旨,即與其弟江忠浚募鄉勇五百人,奔赴在廣西的副都統烏蘭泰帳下。曾國藩立即寫信給正在粵中為大軍籌糧餉的友人嚴正基說:“岷樵讀禮山中,誼為鄉里禦寇,然墨從戎,則非所宜。弟比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