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諭曰:“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當作養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一、敬——身心整齊嚴肅,時刻都心懷懼意。沒有事情時,身心安泰,應對事情時,要心神專一。心在身體之內,要像太陽剛升起時一樣清明。

二、靜坐——每天不管什麼時候,都要抽出時間靜坐四刻,體驗反覆往來的仁心,心神正直,身體要像鼎一般固實。

三、早起——天一亮就起,醒來後不要貪戀被窩。

四、讀書不二——一本書還沒有看完,就不去看別的書,不要東翻西閱,去追求一些表面的知識。

五、讀史——丙申年,買來三史閱讀。父親說你借錢買書,我會盡力替你歸還。你如能把這些書圈點一遍,就是沒有辜負我。從此以後每天圈點十頁,若間斷了,就是不孝。

六、謹言——對此每時每刻都要留心,這是首要之功夫。

七、養氣——氣存丹田。內心坦蕩,沒有不可告人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接到父親的手諭,要我“節勞、節慾、節飲食,時時刻刻好比在養病一般”。

九、日知所亡——每天讀書,都要把心得記錄下來,並探求其中的深意。

十、月無忘所能——每個月寫作幾首詩文,以檢驗自己獲得了多少道理,積養的正氣是否旺盛,但如果沉溺於這些東西,也最容易讓人喪失鬥志。

※詳解

中華民族被稱為禮義之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這種重視不僅反映在將其作為普遍的社會規範,即使在一家之內,也是把它看得十分重要的,這類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不勝列舉。如羊祜在《誡子書》中教育兒子如何處世待人。他先從自身說起,告訴兒子他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但在鄉里還無“清異”之名,啟發兒子應更加修養品德,訓誡兒子說話要老實守信用,對人要寬厚恭敬,不傳無根據的話,不要聽信誹謗和讚譽的話,要謙遜謹慎,三思而後行,切忌言行無信,招來禍災、辱沒祖宗:

“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歲,便誨以《詩》、《書》,然尚無鄉人之稱,無清異之名。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遠矣!汝等復不如吾。諮度弘偉,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異獨達,察汝等將無分也。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譭譽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若言行無信,身受大謗,自人刑論,豈復惜汝?恥之祖考思乃父言,纂父教,各諷誦之。”

《女訓》是東漢的蔡邕教女子注意思想品德修養的短文。他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普通心理現象,反覆強調做人修養品德、淨化心靈比美化容貌更重要。要求女兒整發修面、美化自身時,莫忘修養心性,崇尚節操:

“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鹹知飾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飾,愚者謂之醜。心之不修,賢者謂之惡。愚者謂之醜猶可,賢者謂之惡,將何容焉。

故覽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潤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

第一部分:養 心修身課程——十二條課程 終日惕厲(2)

《誡子書》是諸葛亮為告誡兒子要成為有高風亮節、真才實學、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而寫的一篇短文。文中將德育和智育看成相互聯絡的統一體,提出:不修養品德,就沒有遠大的志向;沒有遠大的志向,就不能勤奮治學;不勤奮學習,就沒有出色才幹。反之,追求安樂,渙散意志,隨著年華的流逝,沒有什麼才能,碌碌無為悔恨也來不及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非守窮廬,將復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