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亭帶著曾國藩到距家6裡的九峰山古鑼坪定慧庵去讀書,早出晚歸。從此,曾國藩路過神王廟時,常把當作馬騎的竹棍繫上繩子,放在神王肩上,氣憤地說:“搭幫你,我到山衝裡讀書去了!你好好把我的馬看著,如果我的馬走了,定不饒你!”曾國藩生成一對三角眼,似閉非閉,個性內向,有什麼事,常在心裡打圈圈,因此,人們又給他取了個外號,叫“閉眼蛇”。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已滿19歲的曾國藩,與10歲的弟弟國潢去衡陽唐氏家塾,跟汪覺庵學習。國潢伶俐,有問必答,甚得塾師歡心,常被誇獎,而曾國藩沉默不好言,塾師對他的詩文只用“也好”二字敷衍。一天,曾國藩背書不流暢,塾師訓斥他說:“你這個生成的蠢貨,一副戳牛屁股的相!你將來要是有點出息,我給你背傘!”誰知,這句氣惱時的話,曾國藩始終記在心中。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他在京城參加會試,高中進士,還鄉拜謝老師汪覺庵時,特地帶了把傘,進門便放在汪家的神龕側。後來告辭,起身便走,剛到槽門口,突然對送行的汪覺庵說:“我忘了帶傘。”汪覺庵連忙雙手攔住說:“曾大人在此稍候,等我去取來便是。”汪覺庵取了傘再來時,曾國藩不冷不熱地說:“謝謝汪師,今天給我背傘了!”汪覺庵猛想起往年的話,半晌哭笑不得,只有長揖而已。

可見,曾國藩在少年和青年時與普通人一樣,也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的,但是,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國藩並不是長期沉溺於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而具體運用的方法就是自我反省。曾國藩年輕時,有一天到陳岱雲住處,與岱雲談論詩歌。曾國藩“傾筐倒籮,言無不盡”,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股腦地全部吐露出來,一直到半夜才回家。到家後,他就後悔了,自己這樣天天沉溺於詩文,而不從戒懼、慎獨上切實用功,已經自誤了,難道還要以此誤人嗎?

第二天,馮樹堂來訪,於是他把陳岱雲約來。三個人聊備酒菜,暢談起來。馮樹堂與陳岱雲都很節制,只有曾國藩高談闊論,無休無止。所談的內容仍然是昨天晚上的話題,然而曾國藩卻反反覆覆,沾沾自喜。朋友散後,曾國藩又檢討起來:忘記了韓愈《知名箴》中的訓告,只重視外表,而輕視了內修,誇誇其談,幾乎成了自己的惡習啊!曾國藩的長處就是他能反省自己。

曾國藩不僅注重自我反省,而且特別注重聽取朋友的意見,從他們的建議和評價中獲得自己道德修養的努力方向。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的一天,曾國藩的好朋友邵蕙西當著曾國藩的面數落了他幾件事:一是怠慢,說他結交朋友不能長久,不能恭敬;二是自以為是,說他看詩文多固執己見;三是虛偽,說他對人能作出幾副面孔。

蕙西的話雖少,但件件是實,句句屬真,直截了當,鋒芒所向,直指曾國藩的病處。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我有朋友,直率啊!我每天沉溺在大惡之中而不能自知!

這事給曾國藩很大刺激,他在另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對客人有怠慢的樣子。面對這樣的良友,不能產生忌憚的心情,拿什麼來吸取別人的長處?這是拒友人於千里之外啊!接待賓客尚且如此,不必再問閒居的時候了。偃息煙火,靜修容顏又怎麼說呢?

朋友有了過錯,蕙西不指出來,那是蕙西的過錯;朋友指出了過錯,曾國藩不改正,那是曾國藩的過錯。現在是一個直言不諱,一個表示痛改前非,正如朱熹《四書集註》中所說的:責善朋友之道也。

曾國藩既有邵蕙西這樣的諍友,也有吳竹如那樣的摯友。同年二月的一天,吳竹如與曾國藩促膝談心,談到他平生的交往,把曾國藩以知己相許,他說:“凡是閣下您所有的以期望許諾下的言語,信了它就足以滋長您自以為是的私念,不信它又恐怕辜負了您相知相許的真情,我只好自始至終懷著恐懼的心理。”幾句話,不溫不火,不惱不怒,字字力若千斤。曾國藩曾記下了他的感受:聽了吳竹如的幾句話,我悚然汗下,竹如對我的敬重,簡直是將神明收斂在內心。我有什麼德行能擔當得起呢?連日來安逸放肆,怎麼能成為竹如的知己?實在是玷汙竹如啊!

但是,有了在道德修養上努力的方向和行動,並不意味著曾國藩立刻就成了聖人,恰恰相反,我們從當時曾國藩的一些家書中可以發現,曾國藩也曾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也會為自己升官發財而沾沾自喜。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四月,曾國藩參加翰詹大考,題為《遠佞賦》,以“請問下民常厥德”為韻;《君子慎獨論》;《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