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理睬這些擴張主義者,因為他們提倡根據雙邊條約發展對外貿易的政策。國內市場加速了工業的發展,鐵路的修建使全國的自然資源得到開發。美國的工廠吸引了大量的歐洲移民所形成的勞動大軍,製造出大批的產品,這些產品很快就在世界市場上同英國競爭,而英國現在也面臨著德國、法國和俄國的挑戰,它們正在爭奪曾經被英國獨霸的世界市場。日本也在盡力為它的產品尋求出口市場。一八七六年,它採用西方帝國主義拿手的外交手腕,把它的戰艦開到中國海,要求獨立的朝鮮國作出讓步。
滿腦子擴張主義思想的美國政治家、思想家和軍人,惴惴不安地注視著日本在大陸上謀求市場和影響的行動。他們自己的海軍太弱,不能進行干預:
內戰之後,這支海軍任其縮小到只有五十艘鐵殼艦的海岸防務力量,同法國和英國的安裝著大炮的鋼體戰艦相比,這些軍艦就顯得破舊過時了。歐洲的造般廠正在為日本建造類似的鋼體戰艦,這對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力量來說是一個不祥的徵兆。阿爾弗舀德·塞耶·馬漢上校①令人信服地闡述了這個問題。他在亞洲艦隊服役,掌握了美國海軍“令人難以置信”的破損和被忽視的狀況的第一手證據。到一八八○年,正是歐洲列強爭奪領土和商業利益的鬥爭集中在太平洋的時候,美國卻既缺乏現代化的戰艦,也缺乏足夠的加煤站來保護它的利益。
① Alfred Mahan(1840—1914),美國軍事理論家,大海軍主義者,對美國和西方列強軍事理論與實踐有重大影響。——中譯本編者
馬漢與其說以航海技術見長,不如說以聰明才智著稱。一八八四年,他被任命為新建的海軍軍官學校校長。他的苦行僧式的外表和宏亮的“海軍軍官嗓門”,適合於他自封的美國海上力量的倡導者的角色。“戰爭不是打仗,而是買賣,”他對年輕的海軍軍官們說,告誡他們要從英國成功地利用海上力量和世界貿易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帝國的歷史中吸取教訓。馬漢從歷史中引伸出一條原則:一個國家,要想不僅在軍事上而且在經濟上強大,就必須有一支可觀的海上力量。他經常勸告精打細算的華盛頓政府,強大的海軍是不可缺少的“商業的助產士”。
馬漢關於這個英語民族如何一躍而為全球霸主的理論鼓舞了美國的擴張主義者。在十九世紀行將結束、維多利亞女王慶祝登基六十週年之際,大西洋彼岸的這個帝國可以說正處於鼎盛時期。然而,在大典的壯觀的排場背後,帝國力量的經濟基礎正在消逝,英國的政界領袖們正為他們的帝國的前途辯論得不可開交。
“我們儘管可以守住我們所擁有的全部地盤,或者相當的地盤,或者更多的地盤;然而美國有可能成為世界貿易的頭號大國,”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在一八七八年說道。兩年之後,他重新執政,組織了四屆自由黨政府中的第二屆政府。他覺察到了英國難以維持帝國雄姿的根由。英國政黨和政界領袖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辯論。自由黨人要求透過“非正式帝國”的不加控制的貿易形式繼續擴張,保守黨人和分裂的自由黨人則認為必須實施領土原則以確保貿易。雖然在十九世紀最後二十年英國同其他歐洲列強“瓜分世界”的爭奪中,這個“正式帝國”的範圍有所擴大,但正如格萊斯頓所預見的那樣,她在世界總貿易中所佔的份額卻大大減少了,從一八七五年所佔百分之三十以上減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不足百分之十八,她己落在工業生產和出口迅猛發展的美國和德國的後頭。
儘管如此,皇家海軍稱霸全球的優勢仍然維持著帝國的實力強大的外表。英國戰艦的火炮仍然在保衛著帝國的領土,這片領土遍佈全球,由海上航道和海底電纜連結在一起。這是一個脆弱的交通網,數千名殖民地官員在這個網路上對全球三分之一的人民行使著總的說來還算開明的統治。
這個聯絡如此脆弱的帝國,卻要同美國和妒忌的歐洲列強競爭“爪分世界”,不禁使約瑟夫·張伯倫那洋的英國帝國主義者心憂如焚。張伯倫是一個由成功的伯明翰商人起家的激進政客,他率領格萊斯頓政府中的一批自由黨人造反。格萊斯頓主張愛爾蘭自治,反對愛爾蘭自治的自由黨人認為這將是帝國崩潰的開始,他們聯合保守黨人,為更加緊密的一統帝國奔走呼號。張伯倫認為美國在確保帝國的命運方面可起特殊的作用,在到一九○一年他擔任殖民大臣的六年期間,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使盡了九牛二虎之力。
“我們都是自家兄弟,”一八八七年張伯倫在多倫多說道,這是在他同美國就長期懸而來決的美國加拿大邊界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