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1部分

說到這裡,公孫瓚話音稍頓,看到李利臉上並無異樣神情後,他接著說道:“顯然,我等眼下沒有這麼多時間和兵馬與蠻夷長期糾纏下去,否則後方不穩。因此我等就要想方設法收服蠻夷部落首領,將其收為己用,以夷制夷,從而暫時維持幽州邊境的安定。等到時機成熟,騰出手來再行剿滅蠻夷,使其徹底歸入我大漢王化之下。”不得不說,公孫瓚這番話頗有見地,或許這也是他徹底臣服於李利之後,結合自身二十餘年的戍邊經歷,絞盡腦汁才想出的對付蠻夷的長遠策略。

事實上,公孫瓚或許不具備人主之才,但他無疑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戍邊將領,不折不扣的統兵大將。他之所以沒能打敗袁紹佔據冀州,並不是他的軍事才能不行,而是他在治理州郡方面搞得一團糟,身後又有諸多蠻夷虎視眈眈。以至於,他率軍與袁紹對戰之中每次都是率先佔得先機,進入對峙相持階段後,卻因後方不穩,後力不濟,屢屢落敗或無功而返。

此外,與袁紹麾下人才濟濟相比,公孫瓚帳下實在是有些寒酸,上得了檯面的文臣武將屈指可數。即便如此,公孫瓚仍與袁紹交戰多年,誰也奈何不得誰,一直相持至今。由此不難看出,公孫瓚自身能力很強,以致他身處蠻夷和袁紹之間仍能支撐多年而不滅亡。只可惜自古以來便是,成者王侯敗者賊,歷史上的公孫瓚最終被袁紹所滅,從而徹底抹殺了他所有的戰績和應得的光環。

現如今,公孫瓚歸附於李利麾下,透過半年的磨合,再有之前徐晃冒雨率軍趕來救援,使得公孫瓚徹底臣服於李利,心悅誠服,再無非分之想。心態的轉變,讓他重新回到最初的起點,真正將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打好眼前之戰上面,繼而形成了自己對蠻夷作戰的獨特見解。

這真是屁股決定腦袋,在其位謀其政。或許公孫瓚之前就深入地想過這個問題,但那時他即便想到了也不會去做,因為他的視線始終盯在大漢州郡,注意力始終放在自己的敵人袁紹身上,必須集中優勢兵力對付袁紹麾下的冀州軍。但現在就不同了。他已不是幽州之主,而是一位領兵征戰的將軍。統籌全域性的事,還輪不到他操心。自有主公李利和一眾謀士去謀劃,他所面對的就是如何領兵打仗,其它事情一概和他無關。

擺正位置,端正思想,公孫瓚用了半年時間才調整過來。在此期間,李利一直陪著他,待他甚厚。並委以重任。而這也是公孫瓚能夠迅速調整心態的關鍵因素。否則,如果李利對他半信半疑,猜忌他。懷疑他,甚至派人監視他,那麼結果將是另一番場景。

事實證明,人與人之間只要做到將心比心。心換心。八兩換半斤,真心付出就會有回報。(備註:秦律十六兩為一斤,半斤就是八兩。)

公孫瓚這番話引起了李利的深思,而諸葛亮聽到這番話後眼中更是異彩連連,暗自咂舌。平心而論,諸葛亮確實想過除掉公孫瓚,因為李利接手幽州之後公孫瓚便徹底失去了利用價值,不但對李利毫無益處。反而還會影響幽州的安定。有鑑於此,諸葛亮曾授意趙雲伺機除掉公孫瓚。將其徹底抹殺,永絕後患。可是趙雲並未執行,以至於公孫瓚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為此,諸葛亮頗為懊惱,卻又不便直接詢問趙雲。這一路上他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按理說趙雲不會輕易抗命,應該是遇到了阻力。但現在,諸葛亮卻有些慶幸公孫瓚還活著,因為他剛才那番話確實發人深省,頗有見地。

正如公孫瓚所言,軻比能不足為懼,他是死是活都無關大局,但軻比能卻是第一個向李利投誠的蠻夷首領,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一旦軻比能戰死沙場,不管他是否心懷二志,在他尚未反水之前便不能死,否則就會影響李利的聲譽,給諸多蠻夷首領造成一種假象:反抗是死、投降也是死,與其這樣,還不如拼死一搏,血戰到底。這種局面是萬萬要不得的;儘管西涼軍兵強馬壯,卻不能全部耗在與蠻夷作戰當中啊!

想到這裡,諸葛亮接著公孫瓚的話茬,諫言道:“主公,公孫將軍所言有理。眼下我等雖然懷疑軻比能居心叵測,另有圖謀,卻沒有抓到任何把柄,全是臆測而已。加之,這一路上他並未露出絲毫反意,兵馬調動也沒有異常。由此,微臣認為,即使軻比能心存二志,他現在也還處於徘徊觀望之中,不到最後一刻,他便無法下定決心。倘若真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切就有挽回的餘地。如此一來,我軍就有必要立即揮軍出擊,以免他帳下鮮卑鐵騎全軍覆沒。然而,為了穩妥起見,微臣建議我軍出擊之時無須直接救援鮮卑鐵騎,讓他繼續率部與蠻軍廝殺,而我軍則從鮮卑鐵騎後方繞行至蠻軍正面或側翼,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