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色微變,眉宇間閃過一絲凝重神情,一閃而沒,遂輕笑道:“又是十幾萬蠻夷鐵騎。由此看來,東北邊境之所以常年動亂不堪,邊境不寧,不是沒有原因的。這些盤踞在東北一隅以及塞外草原上的蠻夷部落為數眾多,實力不俗,並且他們都以劫掠我大漢邊郡為生,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擁有共同利益。這樣一來,他們屢屢結盟與我漢軍為敵也在情理之中,不足為奇。”
說到這兒,李利眸子中浮現一抹異彩,低聲道:“與這些蠻夷番邦相比,軻比能卻是異數。他主動與我結盟,妄圖借我漢軍之力助他一統鮮卑各部,繼而稱霸草原。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這就是他的真正意圖,但現在我不得不對他重新定位了。
此人心思之縝密,圖謀之大,恐怕遠遠超出我等的預料之外,甚至於我東征大軍和蹋頓精心聯絡的十幾萬蠻軍都在他的圖謀之中。一場決定幽州格局的大決戰依然無法避免,決戰過後,無論雙方誰最終獲勝,都將是慘勝,雖勝猶敗。等到分出勝負之後,中部鮮卑異軍突起,可得漁翁之利。鷸蚌相爭,一石二鳥,端是好算計,好計謀!”
“啊!”諸葛亮聞聲色變,眸子中智慧之光連連閃爍,心思急轉之中瞬間捕捉到核心脈絡。難道
第975章 殺破狼,以夷制夷
“啊!”諸葛亮聞聲色變,眸子中智慧之光連連閃爍,心思急轉之中瞬間捕捉到核心脈絡。
頓時,他神情凝重,手中羽扇滯留在半空,額頭溢位密密麻麻的汗珠,失聲道:“主公是說、、、這是軻比能與蹋頓二人早已商量好的巨大陰謀!軻比能假意投誠,引誘我大軍進入白狼山,借蹋頓大軍之手將我東征大軍困在白狼山中,待兩軍決出勝負之後,再集結鮮卑各部兵馬擊敗獲勝一方,坐收漁翁之利?這未免太過匪夷所思,軻比能安有這等謀略?”
李利不動聲色地沉吟道:“如果我軍在山道上沒有遭到伏擊,就說明我的猜測是對的。蹋頓可以就近聯合烏桓、鮮卑各部乃至扶余人前來相助,難道軻比能便不能聯絡鮮卑各部和漠北勢力前來助陣麼?”
語罷,李利再不贅言,仰頭看了一眼氤氳繚繞的白狼山巔,大手一揮,朗聲道:“傳令趙雲所部注意警戒,大軍繼續前進!”
一切正如李利所料。大軍經過山道沒有遇到任何伏擊或偷襲,沿著北麓山道快速行軍,一路暢通無阻。
臨近白狼山東麓時,趙雲再度派遣哨騎前來稟報,軻比能部已行進至東麓曠野,正與蹋頓率領的蠻軍激戰。趙雲請令立即出兵增援軻比能部,否則軻比能率領的兩萬鮮卑鐵騎斷然不能和蹋頓麾下十餘萬蠻軍抗衡,隨時都有全軍覆沒之危。
得知這一訊息後。諸葛亮神情一鬆,眼角露出一抹只有李利才能看懂的笑意。李利明白諸葛亮為何而笑,無非是想借蹋頓蠻軍之手乘機剪除軻比能這個禍害。一勞永逸,消除後患。此外,還能借機試探軻比能是否與蹋頓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引誘東征大軍進入白狼山,妄圖聚而殲之,一舉滅掉八萬東征大軍。其實李利也有此念。既然軻比能與蹋頓蠻軍打得不可開交,便索性讓他們拼個你死我活。等到軻比能部兩萬兵馬死傷殆盡之時再行出擊。
對於心懷二志的軻比能,此等借刀殺人之計無疑是上上之選,順水推舟。永絕後患。
然而正當李利準備下令暫緩出擊之際,公孫瓚卻力主出兵,言道:“軻比能投誠以來並無半點謀逆之舉,一切都會奉命而行。並且還在行軍途中為大軍供應數萬頭牛羊。以解大軍糧草之危。此時若只因懷疑其有異心,便置其於死地而不顧,未免太過草率,實難令人信服。此例一開,日後蠻夷各部必將誓死抵抗,再也沒有哪個部落首領敢於主動請降,只能死戰到底,別無它途。”
言明厲害之後。看到李利頗為意動,蹙眉沉思。為了進一步說服李利,公孫瓚繼續說道:“主公常年征戰,想來應該知道,我大漢北疆雖然氣候惡劣,多有沼澤和沙海(沙漠),但北疆極其廣博,其地域之大不遜於我大漢疆土。正因如此,從古至今,北疆從未真正平定過,蠻夷部落層出不窮,滅掉匈奴又有鮮卑,鮮卑未滅又生烏桓。
除此之外,遼東的北面還有扶余、高句麗等番邦小國,漠北還有丁零,西邊則有月氏、烏孫等西域諸國。所以,若想徹底平定北方邊患,一味趕盡殺絕是不可取的,且不說勞師遠征,單單是平定北疆就不知一朝一夕可成。末將絕非危言聳聽,主公若要徹底平定北疆,至少要動用二十萬以上的兵馬,耗費無數錢糧,用十年乃至二十年時間才有可能徹底平定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