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此刻袁術是吃定了呂布,根本無須顧及呂布的態度,儼然以勝利者的姿態威脅呂布,迫使其乖乖就範,否則便是死路一條。
這樣的場面對於袁術來說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孫策走投無路前來投奔他的時候,他就是這樣高姿態收留孫策的。如今昔日一幕再次重現,落在呂布身上,而勝利者依舊是他袁術。人生最得意的事情莫過於此。
至於孫策吃裡扒外,降而復叛之事,袁術從來不願提起,更不會讓孫策反叛之事重演。
“投效於你?”儘管早就預料到袁術出陣上前肯定是為了勸降他,可是呂布萬萬沒有想到,袁術竟然如此強勢。準確地說應該是盛氣凌人。
“嗯,奉先很識時務。”袁術微笑頷首,直接無視呂布的滿臉怒色,不容置疑的肯定道。
呂布此時已被袁術成功激怒了,以至於他臉上的怒氣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臉平靜,異常冷靜。
“此刻李利麾下西涼大軍就在身後。左將軍居然還能如此有恃無恐,慢條斯理地勸降呂某。不知左將軍是否想過倘若西涼軍此時到來,閣下與身邊十餘萬大軍還能全身而退麼?換言之,倘若呂某今日臨陣倒戈。叛離盟軍。他日有何面目再次面對大將軍,有何顏面活於世上,豈不是要自絕於天下嗎?”身陷絕境的呂布此時格外冷靜,頭腦愈發清醒,條理分明的緩緩說道。
其實呂布所說的這番話都是空話大話,也是假話,全是被袁術孤高傲慢的姿態激怒之後信口開河的氣話。
實際上。呂布之前並不是沒有幹過臨陣倒戈之事,而反覆無常更是早已成了他的代名詞,如同家常便飯一樣簡單。
遙想當年,董卓率軍進入洛陽時,呂布跟隨丁原隨後領兵入京。適時丁原與董卓勢成水火,屢屢交戰。互有勝負。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呂布卻接受了董卓的賄賂,臨陣倒戈。親手斬殺丁原,轉而率部投效於董卓麾下。丁原之死,董卓之死,乃至後來長安之亂中司徒王允自戕,這些都與呂布有著直接關係,幾乎每一次都能算作是臨陣倒戈。
正是從那時起,反覆無常、出爾反爾便成了呂布的代名詞,聲譽掃地,飽受世人唾棄,詬病至今。也正是因為聲譽極差,呂布逃離長安之後的兩三年裡,一直寄人籬下,沒有哪路諸侯願意收留他,也不敢收留他。若不是陳宮不離不棄的替他謀劃,四處奔走,繼而聯絡張邈、張超兄弟助他起兵奪取兗州,恐怕呂布這輩子都永無翻身之日。
然而鳩佔鵲巢,成功奪取徐州之後,呂布再次揹負了忘恩負義,反覆無常的罵名,也坐實了無信無義的惡名。
是以對於呂布來說,臨陣倒戈、背信棄義早已不是新鮮事,早就習以為常了。但是,此前所有的背叛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利益所趨,並且是呂布自己願意這麼做,而不是被人逼迫,更不受人威脅。這或許就是呂布與其他賣主求榮、反覆無常之人的本質區別。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性格使然,自己願意做的事情,而不是被人牽制脅迫。也就是說,他從不受人威脅,沒有人能強迫他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呂布從不認為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有什麼不對,根本不認為自己有錯。他所做的事情都與權勢和女人有關,追求權勢是為了他自己更好的生存下去,衝冠一怒為紅顏,那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難道這樣做也有錯?
放在千年之後的今天,呂布所做的一切都無可厚非。世人都在追求名利和自己想得到的一切,追求名利的初衷是一致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呂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方式,永遠不可能被人認同。
此時此刻,如果袁術勸降的態度能夠誠懇一些,姿態放低一些,語氣和善一些,說不定呂布為了活命,為了自保,為了儲存實力,極有可能再度背叛盟軍,轉而投向袁術的懷抱。但是,袁術極度傲慢,極其輕蔑乃至不屑的神態舉止,給了呂布很大刺激,讓他深感恥辱,感覺自己的尊嚴被踐踏,自己在袁術面前竟是如此的不堪,以至於已經日落西山的袁術竟然還敢對他頤指氣使,不屑一顧。
所以呂布徹底被袁術激怒了,動了真火。
但是滿腔憤怒的呂布,此刻反倒沒有雷霆大怒,而是異常冷靜,臉上的神情平靜如止水,無波無瀾。形勢逼人,眼下他和狼騎軍一萬七千餘將士置身於十幾萬袁術大軍的圍困當中,四周被圍得猶如鐵桶一般,幾乎沒有殺出重圍的可能。身陷絕境,豈容呂布隨意動怒,大發脾氣?
眼見呂布神色有異,袁術頗感詫異之餘,不耐煩地道:“朕的耐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