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92部分

中央,因此根本不會被蠻夷大軍發現,甚至於兩翼騎兵都不知道中軍後陣還藏著這麼多攻堅武器巨型車弩。而這正是諸葛亮的傑作。

為了籌措和製作這些車弩,諸葛亮下令幽州轄下所有城池蒐集車弩,不管是好的還是破損廢棄的,全都送到右北平郡城。還有西涼軍此行攜帶的兩百餘架車弩也一併交到諸葛亮手上。然後,諸葛亮調動兩萬餘步軍整整搗鼓了半個月,打造箭矢的將作坊更是忙碌了二十餘天,不分晝夜的打造特製加長羽箭和弩箭。直到決戰前一天,一共修繕出六百架良莠不齊的車弩,打造了五千支長達數尺的特製羽箭,以及五百支巨型弩箭。

正因為這樣,此次決戰才有三萬步軍出戰,其中一萬名步軍兵士便是諸葛亮訓練了半個月的車弩兵,由他們操控眼前這六百架看上去十分粗劣的車弩。

不得不說,這便是諸葛亮與李利截然不同的用兵之道。他自己不擅長衝陣廝殺,這就促使他將精力轉移到武器之上,無形中把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器與用兵之道糅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統兵征戰模式。而這種作戰方式被後世兵家推崇備至,對武器的重視程度愈發濃烈,可謂是一發不可收拾,以至最終演變為武器徹底取代勇武,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後世尊稱諸葛亮為“諸葛武侯”,亦或“智聖”。這不單單是諸葛亮的侯爵封號,其實也是武將和文官對諸葛亮的尊稱,各有各的稱呼,各有各的見解。

武將們稱他“武侯”,不僅因為他用兵如神,攻無不取戰無不勝,還因為他對武器的研製與使用獨具匠心,可謂是首開先河,影響深遠。而文官們之所以稱他為“智聖”,是因為他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純粹以文人身份掌軍的三軍統帥,堪稱文人掌軍的先驅,被奉為萬世楷模。而在他之前,文士大多充當幕僚或賓客,最多充當軍師或宰輔,沒有執掌三軍的先例。然而,諸葛亮掌軍之後卻屢建奇功,戰績彪炳,由此開創了文士掌軍的傳世美談,被後世文人墨客推崇備至,爭相效仿。

文人掌軍在後世的宋、明兩朝被髮揚光大,而被他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正是千古流芳的諸葛亮,並且一直延續至今。由此不難看出,三國最亮最耀眼的一顆星便是諸葛亮。而此時的盧龍塞之戰就是“諸葛武侯”的首場秀。此戰若勝,估計李利就不好意思再掛著“武侯”的名號了,應該“物歸原主”嘍!(從古到今,得到武侯封號的將領數不勝數,但真正流傳百世的被大多數認可的武侯只有一個,他就是諸葛孔明。)

第962章 殺破狼,霹靂弦驚

中軍帥臺正前方百餘步外,蹋頓策馬揮刀,率領烏桓鐵騎氣勢洶洶地殺將過來。他原以為身著紅袍金鎧的李利必然會率軍出戰,正面迎擊,卻不料李利根本沒有迎戰的意思,反而勒轉馬頭,率領金猊衛鐵騎退到帥臺兩側,就連諸葛亮都從帥臺上下來,退入金猊衛之中。

眼見李利避而不戰,蹋頓並不氣餒,反倒戰意更盛,喜上眉梢。在他看來,李利身為漢軍主帥卻如此消極避戰,這對漢軍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而對自己麾下的烏桓、鮮卑聯軍而言則是意外之喜,事半功倍,勝利在望,何樂而不為。

是以蹋頓非但毫無怒意,反而露出陰森森的獰笑,躍馬揚刀,對身後的烏桓騎兵大聲吆喝道:“勇士們,李利小兒退縮不戰,我烏桓勇士必勝!隨我衝殺過去,殺盡漢狗!殺呀!”暴喝聲中,蹋頓一馬當先,威風凜凜地衝向中軍帥臺。

正當蹋頓率領數萬烏桓鐵騎直撲中軍衝刺而來時,擋在帥臺後方的最後一批金猊衛戰騎迅速退向兩側,從而將正前方的空地徹底騰出來,所有中軍將士悉數退向帥臺兩側,在原本左右兩翼的陣地上重新組成防禦陣型。

金猊衛戰騎前腳離開,數百架巨型車弩便立刻暴露在烏桓鐵騎面前,兩者之間相距不到一百步,並且距離還在快速縮小當中。

恰在這時,不等蹋頓和烏桓鐵騎反應過來,策馬站在車弩陣中間的掌旗兵放聲喊道:“車弩準備,十輪連射。第一排,準備放!”令旗一揮。早已蓄勢待發的第一排兩百架車弩應聲放箭,機括砰然巨響,弩車劇烈震動。

“砰、砰砰咻咻咻!”一陣轟鳴巨響聲中,但見一杆杆架在弩車上的粗若手臂、長達八尺的巨型弩箭猝然飛出,巨大的反震力道促使弩車劇烈搖晃。“哐當”作響。

猝然間。呈現在漢軍將士眼裡的場景是:隨著每臺車弩後方的十名壯漢合力扳動機括,那一杆杆宛若粗大的“長槍”激射而出;脫離車弩的一霎,每臺車弩發出的都是一支弩箭。然而等到弩箭飛出二三十步遠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