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糧。如此情形,怎會缺糧呢?這是因為冀州年年豐收。並不代表其它兩個州郡也是豐收年。
現如今,整個魏國確實缺糧,而且每年都缺,連續三年都缺糧。正如龐統所說。最近三年裡天下太平,沒有爆發大規模戰事,但是曹操治下的兗州和青州卻連年欠收。不是乾旱就是蝗災,以致百姓生計困頓。嚴重缺糧。而這兩個州郡之所以災禍不斷,全是因為早年黃巾賊鬧得太厲害。匪患叢生,連年征戰,致使很多百姓無法耕作,拖家帶口的躲避戰禍。
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片土地荒蕪,百姓們的生活水平降至冰點,等到好不容易安穩下來,百姓們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鬧饑荒。由於沒有半點積蓄,就迫使百姓把官府發放的種子當做糧食給吃了,種子不夠,收成自然就不好;再加上蝗災和乾旱不斷,糧食產量可想而知,缺糧便無法避免。第一年缺糧,交納賦稅之後第二年肯定還是缺糧,如此一步落後,步步跟不上,以至於三年過去了,魏國仍舊無法擺脫缺糧的困境。
因此,僅憑冀州一州之地的糧食根本無法緩解兩個州郡的饑荒。何況,冀州所謂的豐收,嚴格說起來是各大世家和豪強縉紳們獲得了大豐收,因為冀州境內的公侯、將軍和世家太多了,近乎六成左右的土地都是他們名下的私產,而且免徵賦稅。與之相比,冀州百姓交納賦稅之後也只能解決溫飽而已,所謂的餘糧都是從牙齒縫裡節省出來的,數量極其有限不說,而且不會出售。這是他們自己省下來的救命糧,惟恐戰爭又起或來年收成不好,捱餓。
家裡有糧心裡不慌,這些經歷過戰火洗禮的人們都知道亂世並未結束,說不定哪天就會打仗,為了保險起見,家家戶戶都節省一些糧食,以備不時之需。亂世之中的平民百姓,從不指望官府救濟他們,清楚地知道想要活命就得靠自己,要想一家老小不餓死,就得多攢糧食。
百姓們不出售糧食,世家大族和豪強縉紳們又不交納賦稅,魏國府庫裡的糧食剛剛堆滿,轉眼之間就發放一空。值得提的是,這些糧食並不是全部用來救濟災民、供給現有軍隊和發放百官們的俸祿,其中三成左右都是用來招兵買馬,進一步擴充軍隊的。
如此以來,魏國的缺糧現象根本無法緩解,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於是魏國每年都會想方設法的籌集糧食,透過各種渠道向李利治下的商旅和荊州購買糧食,年年如此,從無例外。
但是,三年多的和平時光絕對不白給。儘管魏國一直缺糧,可是卻儲備了大量的戰爭物資,其中就包括供應大軍征戰的糧草。這些戰略物資,至少可以供應數十萬大軍征戰一年,甚至更久。這是亂世爭霸的潛規則,三大諸侯國都有自己的物資儲備,藉此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戰爭。
從這一點上看,魏國國書上所說的向南漢購買糧食以備大戰之用,純粹是託詞,客氣一下而已。魏國壓根就不指望荊州劉表出售糧食,卻又故意提出來,藉此向南漢政權示弱,表達結盟的誠意;言外之意是:我把自己的弱點都告訴你了,這足以表明我魏國是誠心誠意地和你南漢結盟。
但是,曹操書寫國書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南漢方面會漫天要價。藉機敲詐,居然開口就是兩萬匹戰馬和兩萬套騎兵裝備。
所以。此刻代表曹操出面談判的曹丕徹底被南漢盟約上的數字給嚇蒙了,失神半晌。愣是說不出話來。
沉默許久,曹丕的神色漸漸恢復如常,臉上的憨笑也不見了,語氣平和地對龐統問道:“這份盟約想必是出自先生之手吧?”
龐統聞聲詫然,眼底閃過一抹異彩,臉色卻始終不變,微笑道:“何以見得?為何子恆會有這種想法?須知,這份國書不久之後就會擺在魏帝面前,令尊絕對能認出這是我家主公的親筆手書。”
曹丕淡淡一笑。將手中的盟約合起來放在桌上,顯示出他並不打算簽訂這份盟約,至少現在不會籤,一切還有待商榷。龐統見狀後,臉色依然平靜如初,同樣將魏國國書卷起來放在桌上,與南漢盟約擺在一起,笑眯眯地看著曹丕,顯得自信滿滿。似乎勝券在握。
顯而易見,這場午夜談判此刻才正式進入實質性階段,最關鍵的時刻到了。雖然彼此都有結盟的意願,但是事關自身利益。誰也不會輕易答應對方提出的條件,更不會輕易讓步,一絲一毫都不能相讓。點滴必爭,儘可能地為自己一方爭取最大的利益。
曹丕對龐統的舉動同樣沒有反應。臉上呈現出與年齡完全不符的沉穩和冷靜,與他之前憨厚淳樸的神情大相徑庭。稍稍思量之後。他心平氣和的道:“據我所知,荊州劉皇叔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