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曾經多次執掌中軍的周瑜。
在正式確定主將的同時,徵南將軍李暹出任大軍副帥。諸葛亮和法正二人同樣被委以重任,分別出任隨軍左軍師和右軍師。此外,龍驤營、無雙鐵騎、雄鷹衛和秦弓營等四營兵馬隨軍出戰,並配備三萬輜重步軍。是以此番出征益州的西涼軍兵鋒強大。由六萬步軍和九萬戰騎組成,共計十五萬步騎。
值得提的是,這十五萬大軍全是精兵強將,堪稱冀州之戰後西涼軍最精銳的軍隊。
首當其衝的便是,李利起家的隊伍龍驤營。這是一支久負盛名的百戰雄師,亦是西涼軍中戰力排行前三名的戰騎之一;統領這支精銳鐵騎的正是“神威天將軍”馬超馬孟起。
其次是,趙雲率領的無雙鐵騎。這同樣是一支久經戰火考驗的百戰之師,先後經歷過司隸大戰、幽州之戰和冀州之戰,儘管冀州之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無雙鐵騎的傷亡並不大,稍作休整補充之後便可再戰。
再次,則是西涼軍唯一的一支滿編滿員的弓弩營。亦是極其擅長山地作戰的精銳步軍,其主將統領赫然是被譽為“箭神”的黃忠黃漢升。說起來,秦弓營自組建至今尚無顯赫戰績,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戰績便是跟隨李利奪取漢中,此外再無建樹。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秦弓營戰力低下,不堪大用。而是它一直沒有展示鋒芒的機會,多年來一直留守後方。扼守著漢中通往益州的門戶葭萌關。所以,此次出征益州可謂是秦弓營期盼已久的大顯身手的絕佳時機,亦是他們為自己正名、建功立業的首場大戰。為此,秦弓營自黃忠、曹性以下三萬將士,均是磨刀霍霍,躍躍欲試,躊躊滿志,迫不及待的期盼著出擊命令的到來。
最後一支戰騎則是李利的胞弟李暹帳下的雄鷹衛。這是一支新組建的輕騎兵,全營三萬人馬,外加後勤輜重、斥候和親兵衛隊組成的五千附屬兵馬,共計三萬五千人。頗為引人注意的是,雄鷹衛鐵騎之中七成左右的騎兵都是來自烏桓、鮮卑兩族的控弦之士,餘下三成將士則是羌人和西涼人。正是因為這支騎兵成員複雜,所以李利派遣十餘名軍中悍將補充進來,由胡車兒和史阿二人擔任副將,並特意抽調張飛前來李暹帳下聽候調遣。
這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自始至終都沒有走漏訊息,是以各鎮諸侯對此毫無察覺。他們皆以為李利兵敗冀州之後軍力大損,遂不得不收縮兵力,將麾下戰騎營撤回西涼腹地補充休整。殊不知此舉不過是掩人耳目,實際上卻是另有大用,意在收縮兵力奪取益州。
去歲冬天,諸葛亮跟隨李利先行一步,提前進入益州,此後一直與坐鎮漢中的周瑜、法正等人保持密切聯絡,並將打探到的情報及時傳回漢中大營。
今年二月,漢中太守法正再度出發,秘密潛入益州,前往成都暗中聯絡有意轉投李利麾下的部分益州世家和士族,其中不乏位高權重的益州將領和文臣。
與此同時,法正還有另一項使命。這便是,他潛入益州時帶著一支全部由遊俠組成的精銳小分隊,雖然僅有五百人,卻肩負著配合主力大軍作戰、伺機奪取關隘的重任。是以法正這個右軍師不僅肩負策反益州世家大族和率領遊俠分隊奪取關隘的使命,還是右路軍進入益州之後的智囊,負責輔佐右路軍主將攻城拔寨。
但是,右路軍主將是何人,以及漢中境內十五萬大軍如何調兵遣將,卻仍需周瑜拍板定奪,這是他身為三軍主帥應有的權利。
在這一點上,李利素來奉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只要他選定了統兵主將的人選,就會充分放權,給予其臨機專斷之權。大戰期間,他不會對統兵主將指手畫腳,不會中途干涉,更不會擅自改變作戰計劃。
漢中郡守府大堂上,戰前議事已經進行了半個時辰。
除了主帥周瑜高坐於上階之外,堂下兩側坐著與此次出征益州相關的一百餘名文臣武將。堂下左側,徵南將軍李暹位於首位,其次是趙雲、馬超、黃忠、夏侯蘭和曹性等七十餘名將領;右側坐於首位的是扶風太守馬騰,其次是武都太守裴潛、金城太守韋康和金城郡丞楊阜等文官四十餘人。
此次議事伊始,周瑜便代為傳達主公李利從蜀郡傳回的軍令,並將信帛傳示眾人,以示誠信。隨即,黃忠將最新探報和細作傳回的訊息予以通報,從而讓眾人清晰地認識到,時下已是出兵的最佳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至此,經過最初的軍情通報之後,議事進入實質性階段,亦是周瑜調兵遣將的關鍵時刻。
“大軍出征在即,不知三位太守糧草籌措的如何,能否足額供應我大軍征戰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