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周瑜所做的一切不過是逢場作戲,實際上他此番純粹是“陪太子讀書”,其目的便是替李暹在此次南征益州之中樹立威信,並助其收服張飛?
第136章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郡守府後院,築心亭中。
石桌上擺放著一壺香茗和兩個冒著馨香熱氣的茶盅,周瑜隨手將寫好的密信借給親兵,並低聲叮囑幾句。
目送親兵快步離開,周瑜遂與親兵統領相對而坐,一邊飲茶一邊隨意敘談。
此刻他們談論的內容依舊是剛剛結束的正堂議事,而喝完這壺茶之後,他們便要起行前往城南軍營。
趁著這段有限的時間,周瑜忙裡偷閒,親手煮上一壺熱茶,一邊煮茶一邊揮毫疾書。將此戰的戰術安排和進軍事宜記錄成文,隨後透過飛鷹傳書將其送入蜀道之中,再由數次中轉傳送,四天之後這份密信便會呈到李利面前。
辦完這件事後,周瑜方才真正清閒下來,遂將守在自己身後的親兵統領呂蒙叫到面前坐下,飲茶敘話。
飲茶之餘,眼看呂蒙幾次想要開口卻欲言又止的樣子,周瑜淡然一笑,知道他想說什麼,但他並不想對此多作解釋,是以故意岔開話題,頗為好奇的問道:“最近一年多時間裡,聽聞子明一直跟隨糧曹杜濟讀書識字,認真刻苦、異常勤勉,精進神速,學得甚好。對此我頗感欣慰,只是我非常好奇,子明徵戰勇猛,頗有謀略且悟性極高,卻為何還要讀書識字,莫非是為了謀個好前程麼?”
呂蒙聞言臉頰微紅,低著頭,面帶愧色的道:“都督謬讚了。末將慚愧難當。都督當知,末將出身寒微,生性頑劣。自幼學得一些舞槍弄棒的本事,長大後便自恃勇武,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直到遇到孫策將軍時,末將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自己這點武勇在孫策將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難登大雅之堂。為此,末將便投在孫將軍麾下。甘願為其牽馬綴蹬,只求閒暇之餘能跟他學得一招半式;倘能如此。末將便心滿意足了。
然則,前番主公率軍南征袁術,末將不知輕重,貿然衝撞主公座騎。而後幾乎毫無反抗之力便被李摯將軍擒下。慶幸的是主公仁義為懷,手下留情方得以保全性命,隨後一個月多里,末將有幸跟隨主公身邊,時時聆聽教誨,受益終生。
淮南戰事結束後,末將奉命前往都督帳下聽用之際,主公叮囑末將‘但有閒暇就應讀書識字,真正的萬人敵絕非匹夫之勇。而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兵法謀略’。自此以後,末將牢記主公教誨,片刻不敢鬆懈。得空便到糧曹杜濟先生那裡請教,每日學習十個字,日積月累之下倒也學得數千文字,時下已能處理軍務,讀懂一些兵書,。可惜的是。末將對兵書上記載的兵法大多一知半解,不明其深意。更無法靈活運用,為此末將甚為苦惱,卻又無計可施。哎!”說完話時,呂蒙不禁頗為沮喪的嘆息一聲,看向周瑜的眼神浮現著濃濃的希冀之色。
事實上,呂蒙對周瑜所言尚有一些隱瞞,隱去了李利囑咐他的後半段話。
當日李利不僅叮囑他要讀書識字,還刻意指引他跟隨周瑜學習兵法戰陣,原話是:“在我麾下諸多賢臣良將之中,論謀略運籌之能,當屬賈詡、郭嘉、李玄三人為最;奇詭算計之術,當屬李儒為甚;文韜武略、智謀過人者,當屬周瑜和諸葛亮,此二人堪稱一時瑜亮,各有千秋。是以此番我將子明派到公瑾身邊,便是為了讓你跟隨他學習排兵佈陣和用兵之道,希望子明潛心求學,學有所成。待他日學有所成之際,便是你獨當一面之日,必定大放異彩,威震天下。”
李利的這番點撥,讓呂蒙備受鼓舞,一直牢記在心,隨後便付諸於行動,虛心求學,異常刻苦。美中不足的是,周瑜並未傳授他任何兵法,甚至很少和他單獨相處。直到三個月前,他才得到周瑜的賞識,出任親兵統領,時刻跟隨周瑜左右。
與此同時,透過一年多的埋頭苦學,呂蒙清醒地認識到,想要從別人那裡學得知識絕非易事,很多有才識的人輕易不會傳授任何有用的知識,即便是請教一個字,人家也不會輕易作答,更不會詳加解釋。說白了,就是敝帚自珍。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頗為講究,自視甚高,除非正式拜師,否則想要求學便是千難萬難,根本不可能學到任何東西,縱然是尋常的讀書識字都殊為不易。
正是意識到這一點,使得呂蒙不敢輕易開口向周瑜學習兵法韜略,萬一遭到拒絕,恐怕他連親兵統領的位置都保不住,從此徹底失去了接近周瑜的機會。如此一來,不僅辜負了主公李利的一番厚望,還會徹底斷送他的求學之路,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