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2部分

中,亦是我主派遣精兵強將沿途護送。直至他登上州牧之位後方才撤回長安。更何況,我主乃仁義之士,但凡主動歸降我主麾下的諸侯均無性命之危,幽州公孫瓚和徐州呂布便是明證。

前番冀州之戰,公孫將軍捨身搭救我家主公,慷慨赴義,事後我主為此深感自責。不僅以諸侯王之禮厚葬公孫將軍,還親自為其抬柩守靈,修建大型王陵,並將其子女接入府中撫養。如此仁義之君,實乃世所罕見;縱觀古今,唯我主一人也!”

法正所說句句屬實,沒有半分誇大,公孫瓚為救李利而死的事蹟早已傳遍天下,廣為人知。正是因為公孫瓚的英勇就義,非但無損李利的威名,反而成就了李利的仁義之名,亦給他披上了幾分神奇色彩。

畢竟,世人皆知公孫瓚和李利曾經是爭霸天下的對立勢力,而李利更是奪了公孫瓚的幽州基業,因此他們二人理應成為仇人才是。然而,當公孫瓚歸降李利之後卻深受李利信任,並握有實權、獨當一面,長期跟隨李利征戰,並在李利生死懸於一線之際捨命相救。所以,公孫瓚死後其慷慨赴義之舉自是備受推崇,然則他甘願為李利而死,無形中便為李利增添許多傳奇色彩,坐實了李利的仁義之名。

試問,如果李利不是誠心實意地厚待公孫瓚,他豈會捨命相救?

是以公孫瓚捨身救主的事蹟被廣為流傳,備受世人推崇,實為風靡一時之佳話,忠義典範。

張松自然聽說過公孫瓚英勇救主的事蹟,不僅他知道,益州文武和百姓近乎都知道。因為此事傳入益州之後,劉璋破天荒地命人撰寫告示,全境張貼,大肆宣傳。

“如此愚兄便放心了。”張松長噓一口氣,欣然點頭應道。

當這些問題全部得以解決之後,法正和張松便湊在一起低聲商議具體事宜。

兩人商議許久,從正午一直持續到傍晚。然而當夜幕降下之後,法正卻悄然離開了張松府邸,帶著兩名扈從迅速隱沒在黑暗之中。

公元200年四月,即建安五年初夏。益州長史、徵東中郎將趙韙暗中聯絡益州各大世家望族,悍然發動叛亂,率領帳下大軍攻取巴郡大部,繼而進取涪陵,直逼蜀郡成都。

長期以來,益州長史趙韙依仗劉璋的信任,大肆提拔門生故吏,並與益州本土勢力暗中勾結,巧借益州世家和士族對劉璋的極大不滿,發動叛亂。

起事之初,趙韙手握重兵,屯軍於巴中,且與軍中將領交往甚密。是以,趙韙率軍揭竿起事之後,益州各郡縣半數以上為之響應,以致叛軍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

伴隨趙韙大軍一路向西挺進,聲勢越來越大,各郡縣相繼附逆,叛軍迅速逼近蜀郡,不日便可攻至成都城下。一時間,蜀郡人心惶惶,州府一眾僚屬聞之大駭,震驚不已,六神無主,頓時慌了心神,陣腳大亂。

直到確認趙韙叛軍已經攻佔巴郡、其它郡縣紛紛附逆之後,劉璋方才幡然醒悟,破口大罵趙韙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表面忠良,實則是毒如蛇蠍的豺狼。然而,不管他如何惱羞成怒、如何大發雷霆,事情已經發生了,時下叛軍氣焰正盛,兵鋒強勁,以致蜀郡局勢危急,成都危亡。事實俱在,趙韙圖謀不軌之心已然得到證實,使得劉璋不得不急忙調集兵馬,前去前線支援抵抗,以期擋住叛軍的進攻步伐,為後續增援大軍爭取整軍集結的時間。

正是坐實了趙韙陰謀反叛的事實,才能之前許多搖擺不定的中間勢力不得不做出選擇,徹底倒向劉璋這一邊。直至這一刻,曾經許多忠心追隨益州老州牧劉焉的幾位老臣才對劉璋說出實情,正式揭發趙韙包藏禍心的罪行。

原來,早在劉焉重病臥榻之時,就曾因世子繼承人選問題大費腦筋,為此他向帳下心腹近臣詢問意見。當時有資格提領益州的有三個人選:首選,一直留在劉焉身邊的三子劉瑁;其次,則是留在長安為質的劉範、劉誕和劉璋等三兄弟;最後便是深得劉焉寵愛的薄姬之子,即劉焉的假子,亦是漢中張魯的三弟。

當劉焉向趙韙、吳懿等心腹近臣詢問之時,吳懿、黃權、張肅等人舉薦劉焉的長子劉範,亦有人舉薦次子劉誕,而支援劉瑁之人更是不在少數,卻唯獨沒有人推舉劉璋。起先,因為眾人各持己見,意見不統一,便將此事擱置起來,一再拖延。然而,隨後從長安傳來劉範和劉誕兄弟謀反被李利殿前斬首示眾的訊息,突遭喪子之痛的劉焉聞訊後病情急劇加重。於是其帳下僚屬不得不緊急聚集在一起,商議易立世子之事,而這一次長史趙韙卻態度鮮明提出由劉璋繼任州牧之位,併為此羅列出諸多說辭,說得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