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的頭銜呢,豈能無緣無故地攻打漢室宗親?
就像剛剛結束的益州之戰一樣,李利秘密出兵益州還需打著攘助劉璋平定內亂的旗號,藉此掩人口實,安撫人心。直到益州之戰塵埃落定,傳入中原各州的訊息是:劉璋自認德薄才疏,武不能安邦文不能治國,提領益州數年以來毫無建樹,無恩德施予百姓,無業績償還皇恩,遂甘願退位讓賢,由李利提領益州,任益州牧。據說,李利率軍進城之時,劉璋親率益州文武出城相迎,而李利則以公侯之禮厚待劉璋,事後仍舊敕封劉璋列侯,領諫議大夫,前往長安安度餘生。
李利為何這樣做?答案就是四個字:名正言順。
不管其他諸侯勢力的文臣武將如何理解,想必都知道李利意在攻取益州,所謂的劉璋請降不過是愚弄尋常百姓而已。但是即使諸侯們都知道又能如何,黎民百姓口口相傳的還是劉璋主動讓位,並非大將軍李利強行搶奪。如此以來,不但無損於李利的聲譽,反而再添幾分威名,進一步彰顯了李利的仁義之名,進而將李利的聲望推到其他諸侯無法比擬的高度,儼然是高山仰止的存在,令劉表和曹操兩位諸侯羨慕嫉妒恨,感嘆不已。
短暫沉默之後,蒯氏兄弟相顧無言,遂將目光轉向蔡瑁,示意他代表眾人勸說劉表。看到左右兩旁的灼灼目光,蔡瑁的臉上罕見地露出幾分為難之色,卻不得不硬著脖子答話:“主公所慮者無非是,主公繼位之後大將軍以此為藉口,出兵攻打我荊州。末將卻認為主公不必憂慮,主公承襲帝位之時仍舊敕封李利為大將軍,其麾下一眾文武的官職和爵位一律不變,再賞賜一些財帛加以安撫即可。這樣以來,想必大將軍應該不會有異議,不會妄動刀兵。
換言之,即使大將軍仍舊不滿意,仍然堅持出兵攻打我荊州,難道他就沒有後顧之憂麼?河北曹操豈能坐視不顧,錯失良機?要知道,一旦我荊州被西涼軍覆滅,他曹操縱有通天之能亦是徒然,根本不可能獨力對抗李利麾下的百萬大軍,早晚步入我等後塵。此一節,聰明如曹操豈能不知其中利害?
時下西涼李利一家獨大,而我荊州和河北曹操兩家實力相當,都無力單獨對抗西涼李利,唯有兩家聯手共抗李利,才能並存於世。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誰也離不開誰,兩者缺一,必被李利所滅!所以主公不必憂慮,繼承帝統勢在必行。”不得不說,蔡瑁這番見解極為精闢,將河北與荊州的關係分析得十分透徹,稱其一針見血亦不為過。
由此可見,蔡瑁能夠位居荊州上將軍絕非僥倖,更不可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草包。歷史上,如果不是曹操錯殺了蔡瑁和張允,是否還會出現長達半個世紀的三國混戰?
“也罷,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顧不上那麼多了。”蔡瑁一席話成功說服了劉表,他終於鬆口了。
語氣一頓,劉表叮囑道:“本州承襲帝位乃是為了重整漢室,維繫我皇族血脈,捍衛大漢王朝,絕非圖一己之私。是以爾等不可操之過急,不可鋪張、過度耗費錢糧,還需謹記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我劉表決計不做第一個登基稱帝的篡位之人。”
“這是為何?第一個即位稱帝的諸侯無疑是佔盡先機,為何主公卻不欲為之?”蒯良接聲問道。
劉表十分淡定的道“本州與先帝本就是同出一脈,漢室正統,何須搶佔先機?唯有出現異姓諸侯僭越稱帝之後,本州即位登基方為正統,否則,與亂臣賊子何異?”語罷,劉表緩緩起身,似乎是有些倦了,臨行前又補充道:“此事便交予爾等六人去辦,琦兒就不必參與了。”
第199章 河東行
建安七年的春天,大漢各州愈發平靜,猶如一潭死水無波無瀾,不見一絲漣漪。
河內大營。昨天夜裡隨著一行千餘鐵騎深夜進駐營寨,大都督郭嘉的營帳隨之易主。
好在鳩佔鵲巢之人還算有點良心,沒有將郭嘉深夜趕出去,還讓他在自己住了一年多的營帳裡再住一晚,天亮之後便另尋其他營帳下榻吧,因為隨後還有女眷住進來。
顯而易見,住在軍營還有女眷相伴的,整個西涼軍中有且僅有一人,他就是全軍統帥李文昌。
也只有他敢這麼霸道,敢把河內大軍的大都督趕出中軍帥帳,進而佔為己有。
這次李利前來司隸主要是為了散心,捎帶巡視沿途屯軍大營,最終目的地是壺關。
一個月前,益州傳回訊息,諸葛亮率領的西征大軍首次遭遇重創,先鋒大將馬超帳下五萬大軍除主將馬超、副將張飛和曹性等千餘人僥倖生還,餘下兵馬全軍覆沒。是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