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8部分

主。如果事實果真如此的話,微臣敢斷言,此刻江東內亂雖然已經平息,仍舊是孫氏一族提領江東,但其必定與荊州劉表暗中媾和,珠胎暗結。

這兩股勢力之間要麼達成某種共識,要麼暗中結盟。換言之,此次江東內亂能夠平息下來,必定是江東文武私下裡與荊州劉表達成協議,從而換取局勢穩定。否則,以劉表的老謀深算,以荊州軍的強大實力,豈能坐視江東內亂而按兵不動,焉能錯失良機?”

李玄這番推斷得到李利、李儒和鞠義三人的一致認可,鞠義附和道:“掌軍所言極是。如今佔據江南的只有我西涼軍、荊州和江東三方勢力,此次江東鉅變,惟有荊州劉表有能力封鎖訊息。而僅僅是荊州單方面封鎖訊息還遠遠不夠,想必江東內部同樣在刻意隱瞞,一邊內訌爭鬥,一邊竭力防止訊息洩露。只有這樣,才能將我軍細作堵在江東境內數月之久,直至內亂平息之後才將訊息傳送出來。

而江東此番鉅變,若是沒有荊州劉表的支援,其動盪局面根本無法穩定。所以,末將幾乎可以斷定,眼下荊州和江東兩方勢力已經結成聯盟。或者說,江東孫氏一族被逼無奈之下已然向劉表低頭,盡釋前嫌,與劉表達成城下之盟,淪為荊州劉表的附庸。”

不得不說,鞠義這番推斷很大膽,很武斷,卻又與目前形勢相符。只不過這恰恰是李利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一旦江東勢力依附荊州,那麼劉表的實力至少暴增四成,實力之強與冀州曹操不分伯仲,成為擋在李利面前的又一勁敵。

頓時間,帥帳裡一片沉寂,主臣四人沉默不語,各自思索。

顯而易見,此番江東內亂雖然侷限於江東一隅,可是隨著孫策、孫翊兄弟二人相繼遇刺身亡,無形中改變了整個格局,致使天下局勢徹底明朗,呈現三分天下之勢。

西涼李利以獨佔半壁江山的雄厚實力獨佔鰲頭,橫跨在冀州曹操和荊州劉表中間,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霸主。而荊州劉表有了江東勢力的支援之後,橫跨長江兩岸,實力直線上升,兵力多達五十餘萬,單是水軍就有將近三十萬之眾,成為雄踞荊楚的諸侯霸主。與此同時,擁有冀州、兗州和青州三州之地的曹操,兵力同樣超過五十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水軍,大多是步騎,戰力之強足可與西涼軍正面對抗,實為佔據中原腹地的諸侯霸主。

從目前形勢上看,西涼李利的地盤遍及遼東、中原和淮南,佔據的州郡雖多,卻處於分散狀態,橫在曹操和劉表兩股勢力中間,硬生生將他們隔開,使其無法聯手,無法形成合力。因此李利的實力明顯強於曹操和劉表,若是單獨與某一方勢力交鋒,則佔據一定優勢,勝算頗大;然而一旦曹操和劉表兩股勢力打破阻隔、聯手結盟,李利就將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勝負難料。

是以目前最明智的對策就是,趁著江東初定,劉表和江東勢力還處於磨合期,彼此缺乏信任之際出兵攻打荊州,或從廬江出兵,直接攻打江東,一舉粉碎荊州和江東勢力同盟,從而打破荊州劉表橫跨大江南北的美夢,將劉表這一路諸侯霸主扼殺於搖籃之中。這是最理想的戰術策略,趁早剪除來自荊楚的威脅,以免將來腹背受敵,隨時都有傾覆之危。

怎奈李利現下兵力分散,僅是三面圍困冀州曹操一項,就拖住了四十餘萬西涼大軍,此外還要防禦荊州劉表。初步統計,迄今為止,李利麾下六十餘萬大軍都已陷入這兩股勢力的牽制當中,從而保持目前的僵持和平衡。而李利手中的機動兵力則全部投在了益州戰場上,時下諸葛亮正率領二十萬大軍征剿南蠻,戰事如火如荼,正處於關鍵時刻,無法抽調兵馬,否則平定南蠻的大好局面就會毀於一旦,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又恰逢江東局勢突變,李利頓生騎虎難下之感。毫無疑問的是,眼下正是出兵荊楚的大好時機,奈何遠在數千裡之外的益州戰場上牽制了李利麾下三十餘萬兵馬,且激戰正酣,無暇他顧;可是中原戰場上的幾十萬大軍又都被牽制著,圍困曹操和劉表的同時,他麾下大軍也被鉗制住了,猶如深陷泥潭一般不敢擅動。不難想象,一旦他麾下大軍稍有異動,冀州曹操和荊州劉表豈能坐視對方被消滅,勢必出兵相助;可是他們如果同時出兵,李利就將腹背受敵,兵力上將處於劣勢,處境堪憂。

所以李利此刻真正是勢成騎虎,縱然有心出兵攻取荊楚,卻又顧慮重重,牽一髮而動全身,心有餘而力不足。

沉默半晌,李利輕聲嘆息道:“罷了,劉表雄踞長江兩岸的局面已成定局,隨他去吧。眼下我等仍以防禦為主,維持現有局勢不變,一切只待孔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