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此次出巡的所有用度全由大將軍內府負責,即李利全額承擔,不動用各州郡一絲一毫的錢糧。
儘管李利所擁有的錢糧仍是來源於賦稅和內府作坊,說到底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李利這麼做就是表明立場和態度,為各州郡縣的官吏做表率,讓他們清晰地認識到不能隨便伸手,不能中飽私囊,不能奴役百姓;否則,後果很嚴重,嚴重到他們根本承擔不起的地步。
值得提的是,迄今為止,李利已經罷免了三十餘位大獻殷勤的官吏和邊境將領。這些人事先已經接到命令,卻明知故犯,頂風違紀,大擺排場,大獻殷勤。結果,李利根本不出面,不見他們,直接由李玄代為處置,相繼罷免了二十一位縣丞以上的文官和十三名校尉以上的將領。隨後還有法曹人員對他們進行清查,一旦查出問題,他們就不是罷官那麼簡單了,砍頭掉腦袋是必然的。
亂世當中,整飭吏治是極其嚴厲的,手段近乎殘酷。一旦查實某個官員問題嚴重,連牢獄之災都免了,一律砍頭、抄沒家產,甚至殃及滿門。地方郡縣尚且如此,軍隊之中則更加嚴厲,一旦觸犯軍紀或軍令,輕則皮肉之苦,重則梟首示眾,甚至連累全家流放發配,永世為奴。亂世用重典,便是如此。
筵席過後,待諸將相繼離開帥帳之後,金猊衛統領李摯跟在李利身後又來到帥帳裡。
此時留在帥帳裡的只有六人,均是李利麾下重臣,他們是李玄、李儒、桓飛、鞠義、許褚和徐晃。加上李利、李摯主僕二人,總共八人。
隨著李利緩步走到帳下左側首位落座,李摯和許褚站在帥帳門口,取代了親兵的位置。而徐晃和桓飛則充當親兵,為眾人端茶倒水,是以真正參加密議的只有李利、李玄、李儒和鞠義四人。
如此安排,對於第一次參加帥府密議的鞠義來說,無疑是極高的禮遇。這讓自視甚高的鞠義也不免感到受寵若驚,第一次感覺自己在西涼軍中有了歸屬感,感覺自己投靠李利是對的,真正的明智之舉。
“鞠義不必緊張,不要拘束。”議事開始之前,李利敏銳察覺到鞠義額頭上冒汗,心神繃得緊緊的,遂輕輕拍拍他的肩膀,笑呵呵地道:“說起來,你率部投效在我麾下已一年有餘,可你我二人卻是第一次坐在一起商議軍務,這在歷朝歷代的典籍之中是絕無僅有的,算是首開先河,值得稱道。
不過你我之間早已相識,七年前中山無極一晤,可以說是一見投緣,相見恨晚。去歲,你率部投效於我,雖是遲來的聯手,卻也是殊路同歸,最終走到了同一條道路上,可喜可賀,堪稱人生一大幸事。”
鞠義充滿感激地恭聲道:“主公過獎了。末將愚鈍,有眼不識泰山,白白耽誤了五年時間,若是早些追隨主公,便不會淪為喪家之犬了。所幸蒼天垂憐,承蒙主公不棄,末將終得明主,此後肝腦塗地,誓死報效主公!”這番話說得真誠,聽得出來這是鞠義的由衷之言。
在李利面前,鞠義沒有半分倨傲,真正擺正了位置,心態很正,姿態很低,表現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一面。由此可見,他並非桀驁不馴之人,或者說他曾經是恃才傲物之輩,但是經歷了諸多波折和淬鍊之後,他很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存在缺陷,不合群、不討人喜歡,容易被人孤立。
現如今,鞠義已經有意識地改正,更清醒地知道李利有多厲害,有多麼深不可測,所以他對李利絕對是心服口服,甘願聽候驅使。七年前李利對他說的那番話,至今他還清清楚楚的記得,李利所說的全都得到了印證;袁紹一想用他剿滅公孫瓚,卻又處處防著他,甚至在其即將殯天之際還試圖除掉他鞠義。
正因為這樣,當曹操佔據冀州之時,鞠義沒有選擇歸附曹操,而是率領帳下兵馬孤軍作戰,直到局勢趨於穩定之後他毅然選擇歸降李利,並甘願充當馬前卒,帶領帳下五萬兵馬深入冀州,像一顆釘子一樣楔入冀州,令曹操頭疼不已,寢食難安,卻又無法將他這顆釘子拔掉。
經過一年時間的發展,鞠義帳下現有七萬步騎,其中步軍五萬、戰騎兩萬,校尉以上的將領近百名,實力愈發強大。一年來,他率軍先後與曹操大軍多次交戰,幾乎每個月都要交鋒一次,雖然雙方互有勝負,但總體來說他率領的先登營還是勝多負少,越打戰鬥力越強,越打兵馬越多。
但是隨著曹操進一步整合冀州軍,對冀州軍的掌控力越來越強,鞠義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頗感吃力。是以他此次前來面見李利,其一是聽候李利的調遣,其二就是向李利請令;萬不得已時他會放棄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