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獻血為盟,祭祀代表天、地、人的三才。
三合會在華南廣泛分佈,分五處山堂,首腦在福建,其他堂口在廣東和廣西,在清朝下級文武官員中擁有廣大徒眾,因此,三合會對太平天國事業的幫助本來是會有實際價值的。三合會在南方各口岸與外貿有關的小商人和海員間也有不少成員。1853 年,與三合會有聯絡的叛亂分子竟然攻佔了靠近新設租界的上海舊城,並堅守了17 個月,但這時南京的太平軍又未能同他們協力作戰。太平軍也未能在上海森得通商各國的友誼。
太平天國的共產生義。太平天國領袖在社會和經濟方面對中國生活進行改組的摸索工作,從他們運用孔子以前的經書如《周禮》裡面的古代烏托邦思想這一點可以明顯看出。這種方案是中國較早時期的改革家也曾提倡過的。這些古代的經文要求實行一種原始共產主義,其辦法是每25 家農戶組成一公社,各有其倉庫、祠堂和兩名主管人員。公社的田地規定共同耕種,就象今天共產黨的集體農莊那樣。糧食、衣服和錢由大家分享。收穫的餘糧統歸公倉。這種制度似乎只是在太平天國的軍事組織裡真正實行過,但這也表明他們對平均主義有興趣。
他們以同樣的精神鼓吹按需使用土地而重新加以分配,但這一辦法未能付諸實施。他們主張把耕地分為九類分配給人民,16 歲以上50 歲以下的男子得優先分配。同時農業人口也要重新分配。他們打算按這種方式來分配土地和人口,以便大家的生活都過得一樣好。這基本上就是一種平均使用土地的政策,使人聯想到傳統的改良計劃。這同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行集體化以前提出的土改主張相似。
太平軍領袖在其他方面的社會主張是提倡男女平等。他們猛烈抨擊蓄奴、娶妾、纏足、包辦婚姻、酷刑和吸食鴉片。這些主張反映了民眾的願望,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現。
他們的軍事政策缺乏統一領導。主要的領袖通常各行其是,互相仇恨和嫉妒而不能自拔。1854 年以後他們太偏重保持守勢,一再錯過有利的戰略機會。除洪秀全外,原來起事的所有領袖到後來都被殺或被逐。洪的盲目熱忱幾乎近於瘋狂。在19 世紀印年代初想在新領導下重振旗鼓的企圖失敗後,洪在1864年南京陷落時自殺。
這次偉大起義雖然有許多潛在的力量和可能性,但其終於瓦解是其初期措施失當的必然結果。它沒有爭取到儒士和反滿秘密會社的支援,因而不可能完成傳統式的改朝換代的革命。另一方面,它的宗教太淺薄,它的社會和經濟主張太不充分,不足以取代儒家思想。
捻軍及其他叛軍
在太平天國控制長江下游地區期間,在其北面的淮河和黃河之間的地區出現了幾股叫“捻”軍的叛亂活動。捻軍在華北平原南緣,以有土牆防護的村寨為根據地,照白蓮教的傳統起事。他們按自己的旗制,組成馬隊四出劫掠,並接管當地團練來控制他們的根據地。捻軍雖無建號稱帝的野心,但從1853 到1868 年間,已在一片面積可觀的地區內取代了清政府,並掠奪鄰近各省的糧食,使清廷大傷腦筋。
官軍力圖拔除捻軍固守的巢穴,屢遭失敗。土牆剛夷平,馬上就又修築起來。曾經擊潰太平軍的儒將們力圖不讓村民支援捻軍,答應保障民眾安全,宣佈首惡者死,脅從不究。但華北許多地方又爆發其他的反叛。最後這些叛軍和捻軍終於被擁有現代武器的新建地方軍鎮壓下去。他們建立封鎖線,以馬隊對付馬隊,切斷了叛軍馬隊的糧源和兵源,終於在平原上消滅了那些叛軍。在這幾次震撼華中和華北的叛亂平息後的餘痛期間,中國西南和西北的回民在60 和70 年代又掀起了流血叛亂,這些殘酷的鬥爭現在剛有人開始研究。總而言之,近代中國的改革運動在開頭總是按照傳統的格局,掀起以農民為基礎的叛亂,結果除了造成紛亂和災難之外,很少有什麼成就,留給後世革命者的,只是民眾領袖因思想準備不足而失敗的驚人事例而已。
儒家政府的復辟
代替叛亂的建設性辦法是,恢復舊帝制統治而在某種程度上結合一些西方的辦法。1860年清朝似乎即將垮臺,因為那時太平天國在長江下游地區重振軍威,又有英法聯軍人侵,攻佔北京。然而,就在這個時刻,在年青慈禧太后聽政下,起用了新的滿族領袖。他們接受了西方的條約體系,支援了各省保守的漢族儒將,到1864 年完成了平定太平軍的大業,硬清朝獲得一段新的生命。有一小支華洋混合的僱傭軍,按中國人的方式號稱“常勝軍”,先後由一個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