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南方數省叛亂蜂起,爭奪帝位,其中一個成大事的能人趕走了蒙古人,於1368 年建立了漢族的明朝。自建國之初,明朝便以防範蒙古勢力為其首要任務之一。明太祖曾派大軍深人草原討伐蒙古人。他收復了滿洲,促使朝鮮的新王朝歸順,並最後促成蒙古人的崩潰,使之分裂成為東西二國。第二個皇帝則4 次親自征伐蒙古。他先助西蒙擊潰東蒙,後又幫助東蒙擊潰西蒙。即使這樣,中國人還是不能消除蒙古人的威脅,因為他們不能消滅戈壁灘上的草原社會,也不能將其中國化。因此他們不得不重施以夷制夷的故技,與蒙古各族保持宗藩關係的形式。這種做法終於導致明室的覆亡,因為他們未能制服東北邊疆作為藩屬而興起的滿族國家。
滿人的成就
從1644 年至1911 年統治中國的滿族,在發源地、語言和文化上都不同於漢人。可是他們能用傳統的儒家方法,把政權保持到像任何漢族朝代那樣長久。這一成就的奧秘可能在於這樣的事實:雖然他們按中國方式施政,他們的異族淵源和背景卻有助於他們在統治集團內保持政治上的青春活力。懂得他們的一些成功之道,可能幫助我們說明為什麼近代的中國民族主義發展得那麼緩慢c
滿人於1644年征服中國的主要原因,是當他們入主中國時業已掌握了儒家的治國之道,並使他們自己的政治制度與之相適應。他們所以能在政治上成熟到這種程度,是因為他們是中國邊睡上的邊民,在那裡部族制度可以同官僚政治融合起來。
現代西方研究中國邊陲史的學者,在拉鐵摩爾啟發之下,對中國同夷狄社會相互影響的方式作出了一種解釋。在中國本土,精耕細作制是官僚政府的基礎,在這個區域裡,土地相對於勞動力來說是稀少的,並且政府要依靠田賦的收人來維持。在草原上,遊牧制是部族式政府的基礎。那裡人力比起土地來是稀缺的,而部族首領的權力在於他能取得手下戰士對他個人的效忠。中國民眾必須透過一批官吏來加以統治,而非漢族的蠻夷則只能透過個人之間的從屬關係來加以控制。滿人很幸運,他們來自這兩種制度相遇而又互相混合的地區。16 世紀的滿洲,只是在其最南部的瀋陽以南遼河兩岸,採取了漢人式的精耕細作制。滿洲西北部分仍是遊牧區。其東北部分是滿洲人的老家,一部分適合漁獵騎逐和少量農耕的森林地區。明朝認識到南滿的邊睡性質,所以把該地組成軍區,而不僅是實行民政管理。他們在這農業區的戰略要地設定了世襲的正式部隊,不受該農業區民政系統的管轄,以便既保持一股防止夷狄入寇的軍事緩衝力量,又保持一種遏制當地漢官任何分裂主義傾向的手段;因為他們不能忽視,南滿是難以牢固掌握的,華北與它的聯絡可能在長城瀕海的山海關隘道被人切斷。
滿人在其崛起稱雄之時,充分利用了他們在邊睡的戰略地位:他們能夠在那裡學到漢人的方法而又不致完全受制於漢人。滿族國家的建立人努爾哈赤(1559…1626 年),早先是南滿農業盆地東部邊境地區的一個小頭目。他像蒙古人中的成吉思汗那樣,先把附近的部族置於他個人的統治之下,並在17 世紀初建都於瀋陽。他的繼位人征服了東邊的朝鮮,與西邊內蒙的蒙古部族結了盟。1636 年他稱所屬人民為滿人,宜布建立清朝。此時滿人已幾次侵襲華北,但尚未能戰勝明朝,然而,中國本土的明政權已經日趨衰微。叛亂已遍及各地。這亂世中的一個首腦人物是漢族反叛者李自成,他的部隊在西北到處攻城掠地,甚至進人四川和長江流域。這位領袖最後得到文人襄助,建立起皇朝政府的架子。1644年他攻佔北京,眼看就能即位稱帝。但他未能從制度上鞏固他以武力贏得的地位。中國官僚以及為政府提供人材計程車紳階級沒有歸附地。同時,一個忠於明朝的山海關將領延請滿人入關。滿人應邀而來,擊潰了李的叛軍,並留下不走了。他們在40 年之內完成了對中國的征服,他們的帝國政府在此後200年間保持穩定。他們完成了漢人反叛者所未能做到的事,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創立一些政治制度。
滿人的第一個問題是怎樣超越部族政治的狀態進一步求得發展。為此他們在全境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又另設平行的軍事組織,把所有滿族戰士編成八支隊伍(八旗軍),每支隊伍有不同的旗色。滿族旗人領有土地,但這些土地是分散的,因此各旗軍並沒有變成地區性的單位。歸附滿族的蒙古人和漢人也被吸收進這個系統,編入他們自己的旗。努爾哈赤派其諸子為各旗軍首領,但他們的權力受中央內閣的控制。這樣,國家首腦與其忠誠部族頭目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