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科舉制到現在也不過五百多年而已!三皇五帝之時,未曾用科舉選拔人才,秦漢兩晉之時,未曾用科舉選拔人才!一直到了隋文帝、隋煬帝,他們為了打破門閥制度,這才開始試行科舉!到了唐朝,科舉才盛行於世!唐朝滅亡一直到本朝,如果不算五代十國的話,也不過經歷了一個半朝代而已!這並非古制,為何不可改變?”趙諶道。
“陛下,從古到今都是學習儒學,以儒學治理天下!現在加入實學,必然會影響儒學地位!”李綱再次道。
“老師,我再問你一個問題,讀了儒學之後,是不是真的能夠治理天下?不讀儒學,是不是就無法治理天下?”趙諶想了想,道。
“這或許是這樣吧。”李綱道。
“老師又錯了!儒學一直到了漢時才獨尊天下,在漢之前乃是百家爭鳴,秦朝乃是法家治國!漢高祖劉邦連書都沒有讀過,大字都不認識幾個,照樣可以治理天下,並且乃是一代聖君!蕭何、曹參這樣的漢初名相,他們本來都是獄卒,僅僅是看管監獄的,他們也沒有學過儒學,僅僅是識得一些字而已,不也是治理天下了嗎?天下儒生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勝過他們?我朝太祖當年乃是一介武夫,太宗當年也沒有讀過多少書,我大宋開國名相趙普僅僅讀了半本論語,論學識遠遠不如當今的一些學子,他們不也是治理天下嗎?可見能不能治理天下和是否讀了儒學沒有多少關係!”趙諶道。
“這”李綱呆在了那裡,無法辯駁。
趙諶所說的都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尤其是涉及到宋太祖、宋太宗等人,根本不能否認。
儒學實用性有限,開國君臣少有死讀書的儒士。只是儒家講究一個“忠”,因此君王登基之後又立刻將儒學當作工具,推行天下。
“除了這些之外,朕還有一個想法,也是曾經和虞允文討論過的!一個書生,讀書十年,對於天下大事一無所知,對於農事商事一無所知,如何能夠統御一方?從唐代到現在,凡是中了進士的,要麼是留在翰林院,要麼是成為地方上的縣令!留在翰林院的先不說他,那些僅僅死讀書便可以成為縣令的,他們當真能夠治理好地方?他們未必比得上縣中的一個小吏!歷代的開國名相之中多有小吏出身,如我前面所說的蕭何、曹參、趙普等人都是小吏,因為他們在地方上呆的時間長了,知道如何治理地方,舉一反三之際,對於治理天下自然也有心得!可見,死讀書的書生還不如經驗豐富的小吏!所以,朕以為,科舉之後,學子不宜立刻掌控一方,而應該成為地方上的屬官或者吏員!他們如果真的優秀,那麼必然表現突出,等到他們有了成績之後,再提拔成為地方官員不遲。”趙諶道。
“陛下,不可如此!無數學子十年寒窗,這才能夠中舉,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苦,這才能夠成為眾人之上!他們能夠執掌一方,成為知縣,這也是對他們辛苦的補償!陛下現在卻讓他們從屬官、吏員幹起,這讓學子們情何以堪?”李綱道。
“學子們辛苦,難道天下其他的百姓就不辛苦了嗎?天下人人皆辛苦,難道都要成為眾人之上不成?讀書好未必就能治理好地方,如果真的優秀,又何不在地方上呆上一段時間,如果真的表現突出,朝廷自然會重用!而且,朕還有另一個想法,漢時,地方上的小吏如果表現優秀,還可以做官,到了本朝之後,小吏即使表現再優秀,可是因為沒有中過科舉,所以根本無法做官!朕以為,小吏如果做得好,也可以去參見一些簡單的考試,晉升成為官員!”趙諶道。
趙諶說完,下面許多大臣都眉頭緊皺,不過也有人輕輕點頭。
四月的天氣本來還不是很熱,但是此刻這殿堂中卻有一種燥熱的感覺。
“王庶,你覺得朕說的如何?”趙諶道。
“陛下說的不錯!科舉之後立刻掌控一方,很容易出亂子,那些學子們什麼都不懂,他們僅僅是會讀書而已,讀書好未必就能治理好一方!陛下,微臣還有一個想法,科舉之中應該加入時政!比如我國國土大小,我們鄰國的情況,我國的各種律法,我國對於農人、商人的態度如何,各地稅收如何收取,出海的關卡是如何運營,一些最基本的知識他們應該知道!從今以後這科舉再也不要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之人!”王庶道。
“你說的不錯!”趙諶點了點頭。
“陛下,老臣仍舊無法認可!老臣仍舊以為科舉只應該考儒學,各地的學堂之中也應該只學儒學!”李綱沉默了好一陣之後,再次道。
“陛下,微臣也是這樣認為!儒學乃是天下學問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