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政府面臨與清政府一樣的經費困難。革命不是喊口號那麼簡單。
據日本史學界披露,日本曾向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提出〃租借滿洲〃以作為支援臨時政府的條件。至於當時孫中山是否表態支援這一條件,曾為學術界爭論。
中國形勢變化之快,是當時的日方所始料不及的。到1911年11月底,中國18個省中已經有15個宣佈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3年前被〃罷免〃而實際上一直在操控北洋新軍的袁世凱。
對於日本而言,當時的中國存在兩個互不承認的政權,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很脆弱,都需要幫助,因為都缺錢。作為〃大總統〃的孫中山發現這個所謂的政權根本沒有錢可以支配,政府裡的大員們根本發不出薪水。
有聰明的日本財閥向日本政府遊說,正是由於臨時政府處於財政困難中,是做一筆大買賣絕佳機會——日本才應該伸出援助之手,從而控制這個新政權。
事實上,武昌起義勝利不久,黃興就已經派代表赴日本求援。經過談判,日本內閣於答應,以滬杭鐵路為擔保,以日本大倉洋行對江蘇鐵路公司借款300萬日元。
就在孫中山剛剛抵達上海的時候,就曾向三井公司上海支店提出了武器和日元援助。雙方一度達成了以控制漢冶萍公司為代價的援助協議。
新政府的手段比起老官僚袁世凱的辦法來,還是幼稚的。
隨著袁世凱左右逢源,摘得〃革命果實〃,以迫使溥儀退位為條件,孫中山將總統的位置讓給了袁世凱。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孫中山跟三井公司所談的那份名為《關於日中合辦漢冶萍公司契約書》,因為他辭職而作廢。
日本在孫中山這邊花費的工夫似乎是落空了,投資嘛,本來就是有風險的。
既然清政府已經成為過去,重新崛起的袁世凱就成為日本爭取的重點物件。首先的一條就是拖延對北京政府的承認,以要挾袁世凱承認原有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其次是趁北京政府財政困難,以借款為誘餌,要求袁世凱答應其在〃滿蒙〃的〃特殊權益〃。
清末民初的中國,歷經列強多年的侵略和戰爭索賠,整個國家財政已經無以為繼。無論是清政府的爛攤子還是革命派的臨時政府以及手握重兵的袁世凱,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缺錢。這個時候的中國,經濟命脈已經攥在列強手中。也正因為列強要延續在華的既得利益,才願意向袁世凱提供〃善後借款〃。這其中,最為積極的又是日本。
1912年3月18日,日本提出參加〃善後借款〃,條件是〃本借款的一切事項不得對日本在南滿享有的特殊權益有任何牴觸〃。至此,對於北京政府的援助成為日、英、法、德、美、俄共同利益。
六國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借款用途需要經過六國的認可;款以鹽稅為擔保,六國銀行團設立獨立的特別關稅進行監督和改革。一開始,袁世凱沒有接受這些侵犯中國主權的條件,但是到了年底,由於財政的嚴重困難——其中主要是處於鎮壓二次革命的需要,袁世凱接受了2500萬英鎊的〃善後借款〃。
漁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條〃
事實上,此時的日本資金並不充裕,所以就順水推舟將其借款份額轉讓給了其他列強,而透過此舉換得了列強對日本在滿蒙權益的預設。
這一過程使日本與其他五國列強獲得了平等的地位,卻並沒有〃花錢〃。此舉彰顯了日本的侵華特點——不像他國那樣樂於透過財政制約袁世凱,而是將重點放在獲得領土權益方面。
回顧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會發現,割佔中國領土一直是日本的重要訴求。這是因為,這個狹小的島國渴望擺脫空間的侷限,還因為其鄰近中國,具有侵佔中國領土的地緣優勢。
清政府倒臺後的中國,開啟了一個長期混亂的時代。這個新時代,不是由一個強權主導建立起來的,而是由於清政府太過腐朽脆弱而坍塌。舊的權威已經倒下之後,新的權威難以短期內建立起來,混亂在所難免。
此後的數十年,中國一直處在戰爭狀態。當一個國家處於混亂,最大的受益者,必然是其近鄰中的強國。日本從晚清以後的數十年間早已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尤其是當1914年歐洲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對中國侵略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且更加有恃無恐。這一時期日本侵華的典型行動是提出〃二十一條〃。
1914年7月底,〃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