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1部分

不打算事先通知張煌言此事,只是現在鄧名就在眼前,鄭成功思來想去,覺得不好隱瞞就說了出來。結果正如鄭成功所料,張煌言立刻激烈反對道:“鄭郡王是想流亡去嗎?”

剛才議論四川、湖廣的局面時,李來亨發表了不少看法和意見,對雲貴的戰略也有一定的見解。但自從開始討論東南的問題,李來亨就一直插不上嘴,他倒是隱約知道舟山、金門、廈門都是島嶼,但到底在什麼位置李來亨並無瞭解。剛才聽到“臺灣”這兩個字後,李來亨在心裡猜測可能又是什麼偏僻的島嶼,見張煌言反應如此之大,李來亨就問了一句:“臺灣在哪裡?”

“遠隔重洋。”張煌言不高興地說道。

“雖然遠一些,但只要能奪取就對我軍大大有利啊。”李來亨的迷惑並不讓鄭成功感到意外,要是大陸的將領知道臺灣在什麼地方才是怪事,鄭成功想盡可能簡要地向鄧名說明臺灣的重要姓:“臺灣位於福建東南,古稱夷州,土地肥沃,稻可兩熟”

“應該是個進行海貿的好地方吧。”鄧名前世就常聽說什麼臺灣的黃金海道,雖然他不明白到底如何重要,但既然能獲得這個名稱,想必有極大的商業價值。

“不錯。”鄭成功臉上神色不變,其實大吃一驚,就是張煌言對海貿不太重視,剛才鄭成功為了說服鄧名,用的也是這個時代最有誘惑力的藉口:土地和糧食。至於臺灣對壟斷東亞貿易的重要姓,鄭成功根本沒打算提,認為提了鄧名也不會往心裡去。

“能夠獲得很多軍費嗎?”鄧名好奇地問道,無論是他前世的鄭成功,還是眼前的這個,都對臺灣興趣濃厚,顯然其中一定有什麼緣故。

“正是。”鄭成功認真地答道:“現在福建、臺灣之間的商路由我由我大明和荷蘭人共有,每歲可以為我提供嗯,大約五百萬兩白銀的收益。”

聽到這個數字後,李來亨頓時倒抽一口涼氣,不過鄭成功仍在繼續:“如果奪取臺灣,所有的商船都要向我大明交稅,抽多少稅都是我我們說了算,每歲所得至少會有一千萬兩。而且臺灣不但產稻,還種植甘蔗,可以做成很好的白糖。”

“荷蘭人是什麼人?”李來亨又忍不住插嘴問道:“臺灣是他們的國土麼?”

“是的。”張煌言答道,依舊反對攻打臺灣:“現在韃虜未逐,還是不要另啟征戰為好。”

“不對!臺灣是大明的國土。”鄭成功馬上反駁道。

“到底是誰的領土?”李來亨聽得十分糊塗。

張煌言輕笑了一聲,搖頭道:“鄭郡王莫要欺人,臺灣那裡何時是我們的領土,可曾有過我大明官府?”

“以前不是大明的國土,但遲早會是,”鄭成功毫不退讓地爭辯道。

張煌言仍在搖頭:“遠隔重洋。”

“那是因為以前海路不好走,福建到臺灣之間尤其難行,但現在已經知道了風期和汛期,可以平安過去了。”鄭成功沉聲說道:“千年之前,兩廣等地也不是我們的領土,但是有漢人過去了,開墾種植,就是我們的領土;雲貴也是一樣,漢人越來越多,最後也成為我們的領土;最近幾十年來,閩人不斷越海前去臺灣,遲早也可以納入版圖。荷蘭人來得明明比福建人晚,隨便修了兩個堡壘就宣佈臺灣是他們領土,這和建奴竊取遼東有什麼區別?如果聽憑他們殺戮福建人,將來勢必又是一個心腹大患。”

“荷蘭人殺我們的人嗎?”一直安心旁聽的鄧名,突然截口問道。

“正是,和當年建奴在遼東做的一般無二,”鄭成功憤憤地答道:“他們強迫臺灣的福建人向他們交賦稅,有時福建的商船被風吹到臺灣,荷蘭人就會搶走他們的貨物,殺害上面的水手或是把他們變成奴隸。正是因為韃虜尚未驅逐,所以我之前只是兩次修書給他們,讓他們不要再掠奪我的商船,但荷蘭人卻依然故我。再說,福建人憑什麼給荷蘭人繳納賦稅?他們應該向大明繳納賦稅才是。”

“如果要攻打臺灣的話,會花費多少時間?多久可以恢復元氣?”鄧名問道。

“花費應該不小,不過一旦拿下,海貿收益就可以倍增,應該也多耽誤不了多久,”鄭成功曾經估計這大概會導致自己四、五年無法出動主力攻擊南京,不過就算不打,也需要三年才能恢復元氣,更不用說還可以借這場戰爭鍛鍊部隊,他怕鄧名嫌晚,就沒有把心裡的時間表說出來,而是開始形容美好前景:“一旦拿下臺灣,不但軍屬能有一個穩妥的地方安置,而且還能提供大量的軍糧。海貿收益倍增後,閩軍也能更頻繁地攻打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