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論開始,各個士子說的是唾沫橫飛,面紅耳赤,好不激烈。扶蘇聽得倒是興高采烈,心中卻是分外懷念起了王家莊園內的那個小作坊。若是有紙張多好啊,提筆寫就是了,自己也好當一回教書先生給秦朝的學生們來一場十分先進的考試!說到教書先生,扶蘇卻有想到了阿牛那個可愛的小牧童,不知道九原的學堂現在修建得如何了,扶蘇南下咸陽大婚,老師的身份也丟了,在吳村建了一個學堂,聘請了幾個破落的儒生給孩子們啟蒙。
扶蘇心中這般念頭一過,此時場上的氛圍已經變了。諸多士子分成了兩派,為首的兩個士子引經據典,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其餘士子則是依據這兩個士子進行思路發散。看的扶蘇饒有興致。
這兩個士子,一個名作王紀一,另一個則名作蒯徹。王紀一的策論主要觀點是反對長城,理由呢,也很簡單。打回去,直接把匈奴人消滅完事。而是還弄出了一套頗有新意的想法,那便是軍民合一,三十萬大軍,除去主戰部分的軍隊,將餘下的閒時務農,戰時從軍。各鄉里結成民壯護衛,和後世的府兵制、寓兵於民之法頗為相似。讓扶蘇頗為欣喜,這個王紀一不錯。
另一個則是年紀稍大計程車子,年歲約莫三十四五。名作蒯徹,初始聽了,扶蘇也覺得有些耳熟,想了想,似乎只有個叫的蒯通在歷史上有了名。心中稍作遺憾,便繼續聽這名士子的策論。蒯徹是贊同修建長城的,也很簡單。秦軍騎兵部隊短缺,北疆又地域遼闊,三十萬大軍看似很多。可那樣遼闊的草原十天半個月也未必能碰見一個匈奴人。北上出擊若是不將這群匈奴人用長城擋在外面,很難保證腹地的安全。而且事實上三關口的大捷證明了長城對阻隔外敵的重要意義。
說到最後,結果也就差不多了。這些士子中,,扶蘇只看重了兩個。一個是王紀一,另一個就是蒯徹。
王紀一武藝出眾,除了軍事上頗有見地外,對農耕之事也頗為了解。據王賁所說,這個王紀一本是偏支一個農夫之子,王賁見起力其頗大,於是教習了武藝,希望藉此培養一個將軍出來。不過王紀一在得到王賁資助後竟迷戀上了農學,自認農家門人,學習農事。不過武藝上也沒落下,王賁見此,也就沒多管。誰承想,眼下竟然弄出了一套府兵制的雛形。
另一個則是王賁老部下的親舊,名作蒯徹,算起來還是慶倪遠房的大表哥。雖然慶倪是弟弟,卻兼得武藝出眾,於是被王離看中北赴邊疆,欲尋那封侯功業。至於蒯徹,則是文如其名,生在武家,卻喜文厭武。年少時由於性子狂傲,得罪了許多人,處境頗為不堪。若不是慶倪父親庇護,只怕被弄到哪個天涯海角去了。蒯徹大了慶倪六歲,眼下慶倪已經成為一曲軍侯,領一千人。而蒯徹卻因為性子狂傲,稜角分明而蹉跎至今。十年過來,蒯徹如今也成熟不少,任職了一個小縣的小吏,磨平了稜角,也領會了人情世故。注~1
事實上,扶蘇對秦漢這段歷史瞭解不多。知道歷史上似乎有個叫蒯通的,卻不知道歷史上的蒯通便是眼前這個面帶疲色,身形削弱的蒯徹。
而且這個面帶疲色、身形削弱的蒯徹還是一個十分彪悍的人物。歷史上,蒯徹除了在秦二世元年登場一次之後便銷聲匿跡五年。但這並不意味著蒯徹能力缺缺或是如何。實際上,蒯徹在那個風雲際會,英雄並起的年代成就並不亞於他人。蒯徹第一次登臺便作為出色的外交家,傳檄千里,連下三十餘城。光此一點,其才能便可見一斑。
若是能夠知曉這些,扶蘇心中就不會有自從遇見蕭何以後就沒收服大BOSS的遺憾了。
心中的那點遺憾只是一閃而過,扶蘇並不是一個多疑之人,關於蒯徹的其餘念想也就沒再多慮。
等會扶蘇就要帶著美嬌~娘回自己家了,還有一項任務扶蘇必須要去一趟。這些天光顧著家事,顏執那樁子事扶蘇還沒動手料理。
扶蘇捏著身旁嬌妻的柔荑,眼中的狠厲之色閃過,心中想著,胡亥這個不成器的弟弟也實在太調皮了,先讓他還還利息,不然,恐怕胡亥還不知道死字有多少筆畫!
注~1:蒯通是歷史上的人物,其實本來又想杜撰一個的,不過這本書還在初期,歷史人物都放在後面的話不大好。擅自改改,讓蒯通,先行登場吧
蒯徹在史書記載上是蒯通,這是為了避漢武帝劉徹諱改名了蒯通。而此時的漢武帝他祖宗都沒起義,自然,蒯通還是叫做蒯徹。
第五十章:夜風起波瀾【首更送達】
胡亥府,左右僕人遠遠站離那棟掉雕欄畫棟的房子,冷夜起風,雖多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