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交給諸葛亮(關張對諸葛亮的不滿就是因為諸葛亮插手他們的軍權)。打蜀中,軍權交給龐統;打漢中時,又將軍權交給法正。總之,根據我的分析,劉備一般不會親自指揮打仗的,他主要的作用是觀摩,附帶重大問題的決策(趙雲漢水一仗表現就是如此)。甚至我認為他親自率軍只是因為他更喜歡和他的將軍士兵們生活在一齊。若承認劉備是個草莽英雄的性格,這個推論就不奇怪了。

5、 《三國志。先祖傳》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等本身就體現出劉備是個具有草莽英雄氣質的人。若以此性格來看,所有史料中關於劉備做每件事的記載都可以很好的解釋。否則,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劉備安排的性格,有些事無法解釋,只好演義一把了。

劉備少有大志,史載“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所謂宗中諸小兒,也是劉邦的後代,都可以說得上是帝王貴胄。和他們說這樣的話隨時可能招致滅門之災的。我覺得這不是劉備年少無知的舉動,而是代表著劉備的遠大志向。這也是劉備不甘久居人下的原因。

劉備又常被人指責為梟雄。梟,有幾種含義,一種是不孝的鳥,傳說梟長大後會咬死母親,但這個和劉備應該沒有關係;一種是指兇猛的鷹類,常說是貓頭鷹,我實在不覺得貓頭鷹有多麼的兇猛。但無論如何,梟與貓頭鷹應該有相似的地方,貓頭鷹是白天躲著,夜晚才捕食的。這應該也是梟的特點。古人以日為陽,夜為陰。是否就是指梟這種猛禽是在人的面前表現得比較溫順,但一但在人的背後就表現得十分兇猛,會反咬一口。

指責劉備為梟雄的主要是東吳和巴蜀的人。對東吳而言,劉備寄宿在荊州,名為和東吳聯盟,實則很可能養精蓄銳,併吞東吳。對巴蜀而言,劉備做為援軍進駐巴蜀,隨時可能鳩佔鵲巢,吞併巴蜀。所以我認為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將劉備比作梟雄,應該就是這種解釋了。還有一種解釋等同於英雄,是褒義詞,應該也不能代表時人比喻劉備的真實意圖。

縱觀劉備的前半身,將劉備比作梟雄似乎一點也不冤枉劉備。劉備投靠公孫攢,最後離開公孫攢投靠了陶謙,這倒無所謂。但後來,劉備投靠呂布,又率兵攻打呂布,更進言曹操殺死了呂布;劉備投靠曹操,後來又和曹操成為不共戴天的死敵;劉備投靠袁紹,關羽斬顏良、誅文丑,劉備藉故開溜。劉備投靠劉表,最後盡得劉表的荊州諸郡。這些事看上去實際都造成了劉備是個梟雄的鐵證。

但其實劉備是有原因的,呂布本來就是奪劉備的徐州,劉備恨呂布也是自然之事,借曹操之手除掉呂布算不得不義;劉備受獻帝衣帶詔,與曹操誓不兩立也是盡忠的表現;劉備因為害怕袁紹報復關羽而開溜,雖然有些對不住袁紹,但為的是兄弟情義,也無可厚非,況且劉備並沒有與袁紹為敵。荊州則是取自曹操之手,而劉備不取劉綜的荊州,過劉表墓的弔唁等行動說明劉備更談不上對不住劉表。所以,梟雄一說只是出於對手的詆譭之言而已,仔細研究劉備就可以發現劉備並非忘恩負義,二面三刀的小人,只是因為劉備才能不足,又胸懷大志,不甘人下而造成的歷史巧合而已。

總體而言,劉備胸懷大志是毫無疑問的,但他表現出對於“寬、仁、忠”的追求也是十分執著的。例如在奪取荊州後繼而攻取巴蜀本是隆中對的戰略之一,但因為劉璋與劉備屬於同宗,所以劉備一直無意攻取,而諸葛亮又屬於不會力勸劉備的人,所以此事一直拖而不決,直到龐統來後。龐統屬於力勸型的謀士,於是就有了下面一番對話:

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而劉備奪取西川的過程,也是如此,劉備和劉璋在涪聚會,龐統就進言劉備“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但劉備因為堅守“寬、仁、忠”而不採用。後來劉備與劉璋翻臉,龐統又獻上中下三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