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介紹:
劍是用來幹什麼的?大部分人都會回答:“是,用來殺人的。”
可劉子靜卻自傲的回答:“我的劍是用來造福天下的,天下因為我的劍而改變。也因為我的劍而富強。”
東漢末年,三朝腐敗,強盛以久的大漢,已經岌岌可危。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三位英雄,分別創造了屬於他們的天地。
可是,歷史卻在這個時候卻給他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一本不應該存在世上的人,因為一把劍的出現而意外的活了下來。
這個意外,讓大漢的歷史徹底的改變,三位英雄的命運也從此也掛上了一個問號。
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王者?究竟誰可以笑到最後?請看天豪新著《三國王者》。
書中有名傳天下的英雄義氣,也有正大的陽謀、致命的陰謀,更有傳誦千古的愛恨纏綿。
章節內容開始…
作品相關 劉備的性格(轉載)
更新時間:2007…7…18 2:13:00 本章字數:3885
劉備歷史有貶有罰。最經典的一句“劉備的江山的哭出來的”。這一句話,我非常不解。因為歷史不會去計較一個是否愛哭,也不會也出來。
以下一段話是于丹教授所寫的話,只為劉備證明一點,劉備不愛哭。
**
三國演義刻畫的劉備是一個愛哭,無主見的人,實際上我認為不過是為了使劉備更接近於羅貫中們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們很難接受一個草莽英雄能成為帝王的事實。劉備的性格類似劉邦,但劉邦生性多疑,又善於納諫,還沒有“婦人之仁”,他們以為劉邦的成功主要在於此,而劉邦的草莽性格在他們看來是缺點,若無以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劉備卻可以說毫無防人之心,又不納諫,又總是有“婦人之仁”,在關係到前途的最大選擇面前總是表現得優柔寡斷,這樣的人能成功,實在是沒有理由。但他真的成功了,只能說是個奇蹟了。
首先看看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營造劉備的性格,特地對於一些事情進行了修改:
1、 劉備怒打督郵,這件事最能體現劉備的性格是江湖兒女的性格,與羅貫中所描述的劉備的性格格格不入,於是將此事安在了張飛身上。
2、 東吳招親,面對陰謀,諸葛亮勸劉備勿往,劉備卻不在乎,以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件事也體現了劉備作為一個草莽英雄的英雄氣概。三國演義中改為諸葛亮勸劉備前往,明顯是要將劉備的草莽之氣去處。
3、 劉備與龐統發生爭執,最後劉備將龐統叫回問龐統的話是“曏者之論,阿誰為失?”,演義中改為“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本來劉備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錯誤,他與龐統“宴樂如初”是抱著寬容的態度原諒了龐統;演義中卻成了劉備認錯,表現了劉備善於納諫。一改之下,意義完全不同,終於符合了他們眼中的帝王形象。
其次,看看歷史上關於劉備的記載,是如何體現劉備的個性的:
1、 劉備愛喝酒,而且喜歡在軍營中和大將士兵們一齊喝酒,史料上記載了劉備兩次大擺宴席喝酒的事,一件就是入蜀大勝後,就是上面與龐統發生衝突的這次。還有一次是在漢中趙雲大敗曹操,劉備一高興,就“作樂飲宴至暝”。這些都體現了劉備的草莽氣息。
2、 劉備不愛安安穩穩的做在家裡享福,卻喜歡和他的將軍士兵們在一齊。劉備至出道以來,一般都是親自領兵的,打袁術,打曹操,打蜀中,打漢中和回荊州救援關羽打東吳。可以說唯一他沒有親自打的仗就是赤壁之後打江南諸郡和穩定江南諸郡之戰,因為這些仗太關鍵了。估計劉備有自知之明,所以呆在荊州沒有到前線。在中國曆代皇帝中,大概也只有劉備會為“髀裡肉生”而“慨然流涕”吧。大概也只有劉備會做皇帝不久後就急不可耐的親自率兵打一場群臣反對的戰役吧。
3、 劉備待人坦誠到令人無法相信,帝王們向來是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曹操的夢中殺人正是這種想法的典型體現,而劉備則不然,與關張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與趙雲是“同床眠臥”,與諸葛亮是“情好日密,猶魚之有水”。史料記載至少有二次劉備對於刺客坦誠相見,這那像一個帝王?整個就是一個草莽英雄的作為。
4、 不但是不防備關張諸葛等人,甚至將兵權也全部交給他們。劉備起事之初,就是由關張“分統部曲”,諸葛來了後,就將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