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蘇氏兄弟知道他們所有棲身的地方,天天帶人追打。
陳餘祥實在忍無可忍,與陳百威商議,決定重出江湖,在香港建立一個堂口做出這決定時,陳餘祥十分痛心,他深知江湖險惡,無論是誰一旦陷入,終生難以自拔,最終都會葬身此道。
在中國,最大的黑社會組織是〃洪幫〃和〃青幫〃,其中尤以洪幫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陳餘祥在廣州加入的組織〃洪勝堂〃正是屬於〃洪幫〃。
洪幫最早要追溯到明末清初,由鄭成功發起,第一句秘密口號是〃明大復心一〃,反過來即是〃一心復大明〃,目的是反清復明,因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所以這個組織就稱〃洪門〃。
洪門後輩都知道他們的開山祖叫〃洪英〃,其實這名字是第一代洪門前輩的總稱,即〃洪武門下都英雄〃之意,其中當然也包括大家熟悉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內。
洪門以反清為宗旨與清朝廷勢不兩立。
第一個堂口,是鄭成功在臺灣金臺山開設的〃明遠堂〃,之後派屬下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及軍師陳近南進入清佔區發展洪門組織。
進入大陸後,蔡德忠等五人即與陳近南分開。
先說蔡德忠領五人與陳近南分散後即向南潛至福建莆田縣九連山少林寺,在那裡削髮為僧,精練武術,待機起義。
雍正十一年,蔡德忠率福建少林僧人密謀造反,事前被清帝所聞,派兵圍攻,並縱火焚燒寺門,僧眾死傷殆盡,僅逃出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馬超興、李式開五人,其後被洪門中人奉為〃前五祖〃。
前五祖於突圍途中,獲得反清志士吳天成、方惠成、張敬之、楊林佑及林大江等五人掩護扶持,才得脫離險境,共同前往粵省。
因此,洪門中人又將上述五人稱之為〃中五祖〃。
這群人抵達惠州寶珠寺。
當時,許多反清人物為了逃避緝捕,部分遁跡空門,以求隱蔽。
當即由寶珠寺僧人吳天佑、洪太歲、姚必達、順廷貴及林永超五人迎入寺中,共謀反清大計。
此五人又被洪門中人奉為〃後五祖〃。
只可惜這班人立足未定,壯志未酬,由北京南下的清兵,已會同當時〃平南王〃耿精忠的部屬,包圍寶珠寺,於是血戰再起。
由少林寺逃出的〃前五祖〃,在奮戰之下,殺出重圍,再度脫險;繼而寶珠寺的僧人及一千抗清志士,亦有小部分突圍而出,落荒而逃。
沿途並與陸續由寶珠寺逃出的殘餘僧眾,輾轉進入贛境。
在贛州城西的〃閻君廟〃與另一批抗清志士會合。
此處據點系前明參將黃昌成夫婦隱身處。
彼此會商結果,均認為勢力過於單薄,實不宜於此時和清廷硬碰。
互相交換秘密詩詞符號,囑黃昌成妥為隱藏,暗中招賢納士,以圖後舉。
後又恐多人聚集,容易引起清廷的注意,於是〃前五祖〃等人又再向現湖北境內轉移。
進入湖北境內之後,他們聽說有一股反清勢力正潛伏於襄陽附近,蔡德忠直接前往調查。
果然遇上鄭君達之妻郭秀英及其妹鄭玉蘭二人。
鄭君達是鄭成功的世侄,早期被清軍殺害。
其妻、妹二人與蔡德忠等在少林寺早已認識,此時相遇,真是感慨有加。
鄭玉蘭姑嫂二人帶領的反清志士並不多,想要進行武裝起義,仍然感到力不從心,此時正在積極準備,等待與各地反清力量會合後,再圖大舉。
蔡等人的到來,正合其意。
蔡等聽說鄭君達的遺體葬於襄陽城東丁山之上,為表達哀思,義士們共同前往致祭。
這批反清人物在其墳前瀝血為誓:一定要聯同天下豪傑,驅除滿虜,還我河山。
不料此時,襄陽副將張近秋接到報告,知道有綠林人士膽敢糾眾致祭〃叛逆〃鄭君達之墓,便立即集中精銳部隊六百多人,火速開往丁山,命令部下務必一網打盡,以向清廷邀功請賞。
當時這群掃墓者正在指天為誓,淚灑碑前,忽聞報有大隊清軍前來,連忙登高遠望,果見戰塵已至,頃刻已陷入重圍之中。
幾個人於是在墳前緊急商議,認為按當前形勢,除非分路衝殺,奮勇突圍,否則就會束手就擒,鄭玉蘭雖為一介婦人,但頗有決斷力,且武功不凡。
她自告奮勇,由她姑嫂三人帶領一支人馬,在正面迎擊張近秋,掩護其他人從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