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以為區長要過江辦事,打招呼說:“回來啦!”

一個偵察員隨機應變地回答:“回來了。”就這樣把兩條船控制起來了。

宋任窮政委命令前衛連連長率部先渡。連長令第三排在江邊掩護,率第一、二排分乘兩隻船首批過江,消滅了厘金局30多個保安隊人員,控制了渡口。劉伯承和宋任窮過江後,察看了渡口,水深江寬,無法架橋。在當地船民的幫助下,又找到了4只船。劉伯承喜出望外,在江邊一山洞裡,設渡河司令部,制定了《渡河守則》,晝夜不停地組織人馬渡江。同時,向朱總司令發報:“皎平有船6只,每日夜能渡1萬人。軍委縱隊5日可渡完。”這時第一軍團在龍街,因江面太寬,又有敵機低飛騷擾,架橋、漕渡均不成;第三軍團在洪門渡,先頭第十三團渡過江後,浮橋被激流沖垮。朱德於是下令全軍都從皎平渡過江,要求第三軍團“必須6號拂曉前趕到河邊開始渡河,限6號夜渡完”,“7、8兩日為第一、五軍團趕來渡河時間”。劉伯承獲悉全軍都從皎平渡江,立即命令宋任窮,留下工兵連守渡口,帶第三營翻山20公里搶佔通安鎮。第二營連夜出發,翻過山頭,在通安北面與敵人遭遇。來敵是川康邊防第一旅長劉元塘,聞江防有失,帶了兩個營趕來增援。宋任窮命令吹衝鋒號,第三營以銳不可擋的氣勢,一個衝鋒就把敵人沖垮了,潰兵滿山遍野都是,劉元塘急得大哭,收容殘部逃回會理去了。打完仗,指戰員們紛紛議論:“劉總參謀長指揮真是英明,昨晚要在江邊宿營,讓敵人翻過山,居高臨下壓下來,我們不知要付出多大代價呢!”

後衛部隊第五軍團第三十七團最後一批渡江。指戰員們見到了一度曾直接指揮他們作戰的劉伯承,格外親熱,紛紛打著招呼。劉伯承也很高興,大聲回答:“同志們辛苦了!你們仗打得好,打退了孤軍來追的萬耀煌部,掩護全軍安全渡過金沙江,這是個很大的勝利。你們看,金沙江的驚濤駭浪,也擋不住我們紅軍,我們全軍都安全過來了!”

從5月4日至9日,軍委縱隊及第一、三、五軍團,除第三軍團第十三團從洪門渡過江,第一軍團1個野戰醫院在魯車渡過江外,都從皎平渡渡過了金沙江。第九軍團在完成了迷惑敵人,掩護主力部隊行動的任務後,也於雲南東川渡過金沙江,在滬沽與主力部隊會合。巧渡金沙江的勝利,使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贏得了戰略轉移中的主動權。當薛嶽的“追剿軍”從餘慶、石阡趕到金沙江邊時,已經是5月16日了,只好望江興嘆,徒喚奈何!

5月12日,在會理城郊的鐵廠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討論了渡江後的行動計劃,決定繼續北上,越過大渡河,奪取西昌,實現在川西北與第四方面軍會合的目的。會議並決定劉伯承任先遣司令,運用他在川軍中的聲望和熟悉地理民情等有利條件,為全軍開路。

會議期間,紅軍攻會理城不克,繞城而過,5月16日抵德昌。守德昌的是川康邊防軍第十六旅旅長許劍霜,所轄3個團扼守豐站營、八斗冰一帶隘口,阻截紅軍前進。許劍霜是順滬起義時劉伯承部下的團長,還曾加入過共產黨。劉怕承寫一親筆信派人送進德昌,追述舊誼,曉以大義,促其勿與紅軍為敵,使蔣介石坐收漁人之利。許劍霜見信後,派親信副官將原信送往西昌川康邊防司令劉元璋處,主張給紅軍讓路。劉元璋未置可否,許劍霜認為是默許,於16日黃昏,在豐站營、八斗衝一帶隘口略示抵抗。即下令撤退。

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於17日3時佔領德昌。

劉元璋為加強西昌的防守力量,調彝務指揮官鄧秀廷率部由冕寧來援。

鄧秀廷系彝族,有正規軍兩個團,並能調動附近彝民武裝近萬人。他率部前出到兩昌南面的黃水塘時,收到劉伯承派人送來的親筆信。他通漢文,在川軍中混事多年,知道劉伯承是川中名將。信的內容是:紅軍路經貴防,不以彝民為敵,彝民打槍我不還擊,但路是一定要過的。鄧秀廷在打與不打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打吧,對手是劉伯承,威名久著巴蜀,連劉湘、楊森也當過他的手下敗將,何況自己這樣的能耐,自知絕不是對手;不打,又怕對劉元璋不好交待。最後辦法是:擺開打的架勢,應付劉元璋;但不開槍,免得折了老本。他把彝族軍官召集起來訓話說:“今天的事情不比往常,要當心些,非有我的命令,不準開槍。”鄧秀廷把部隊擺在大道兩邊山上,眼看著紅軍透過。有一個彝兵走火開了一槍,引起其他人也打了幾槍,鄧秀廷急忙用彝話制止。紅一軍團前鋒也未還擊,大呼“漢彝一家”、“漢彝是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