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之下,在殘酷鬥爭之中取得了不斷的勝利。但由於供應困難,卻使他們受到了不可想象的艱苦。我們軍事學院做的事,就是研究他們的鬥爭情況,以改進和充實自己的學習。這裡就要求我們大力學習後勤工作。
(三)兵器物資要用得上去。
在兵器物資拿上去之時,志願軍同志便考慮如何用得上去的問題,這就明確地給我們提出瞭如何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如何組織與指揮諸兵種協同動作等問題。我們學員的戰鬥經驗是很豐富的,但是對於現代化的某些新的技術兵種,則缺乏應有的知識。毛主席給軍事學院的題詞是“努力學習,保衛國防”,並且為我們聘來了許多軍事科學專家,就是讓我們學習以上問題的。我就是帶頭學習的人。我們必須專心學習,而且一定要學好。
(四)前方與後方要密切協同。
現在來看一看我們抗美援朝的前方與後方是不是密切協同呢?我們說是協同的,但是未達到密切的程度。??今後在學術研究工作上更要進一步研究朝鮮戰爭中各方面的經驗教訓,寫成材料。各教授會則應將有關的經驗加以仔細研究和科學分析,融化於上課、作業之中,有些情況還應做出模型陳列於專修室內,以求學習得合於實際。
為了更好地把教學同朝鮮戰爭結合起來,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效果,劉伯承連續派出了赴朝見學團,到朝鮮前線實地考察、參觀見學,吸取這場現代化戰爭的豐富養料。
第一次是在1952年3月,由陳伯鈞任團長,帶領12名領導幹部到朝鮮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參觀見學。劉伯承反覆強調,出去的目的是為軍事學院“搭個橋”、“接上氣”、”填好空子”,把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學到手,並運用到學院的訓練工作中。
見學團到了朝鮮,先在志願軍司令部聽了彭德懷關於朝鮮戰場形勢的報告,然後分頭到各個部隊見學。當他們來到楊得志所在的第十九兵團兵團部時,楊得志花了4個鐘頭時間,將敵我雙方戰術特點及其演變情況,作了一次詳細報告,使見學團收穫很大。
見學團在朝鮮,既見學志願軍的戰役戰術,也見學志願軍的政治工作。
學院政治部副主任仲曦東寫的專題調查報告,全面總結了志願軍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至今,仍儲存在軍事博物館裡。
見學團還在陣地上辦學講課。合同戰術教授會主任陳慶先,多次給志願軍團以上幹部講授現代諸兵種協同作戰的理論概則與指揮藝術,受到志願軍中、高階幹部的熱烈歡迎。
第二次赴朝參觀見學是在1953年9月。見學團由軍事學院和總高階步兵學校聯合組成,以軍事學院訓練部副部長戴潤生為團長,以系和教授會的領導幹部為主。主要是學習志願軍上甘嶺防禦戰役和金城戰役的經驗。見學專案包括戰役戰術、司令部工作、後勤保障,裝甲兵、炮兵運用等許多方面。
這是朝鮮停戰以後,劉伯承組織的一次規模較大、範圍廣泛的戰地參觀見學活動。
見學團11月10日回到南京。戴潤生等人向劉伯承彙報說,在朝鮮的兩個月中,所到之處,看到志願軍的許多幹部都在學習軍事學院的教材,力求按教材的基本觀點指揮作戰和指導訓練。一些在學院學習過一段時間的志願軍中、高階幹部,也向見學團反映,所學的內容對他們有很大幫助。
聽了戴潤生等人的彙報,劉伯承感到十分欣慰。過去,他曾經為那些未完成學業就被調到朝鮮前線的幹部感到惋惜。現在,他又為這些幹部經過初步學習之後,即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戰爭實踐中去而感到莫大的鼓舞。
這兩次見學之後,劉伯承組織和指導見學團編寫了《朝鮮戰地見學報告》和《朝鮮作戰經驗彙集》。並組織和指導這一年暑期入學的志願軍學員編寫了《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戰例彙集》,一共有10餘冊,100多篇文章。這種前線與後方的密切合作,部隊與院校的相互交流,既昇華了志願軍的作戰經驗,同時也給軍事學院的教育訓練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第四節送“金鑰匙”的人
1952年,根據中央軍委關於部隊訓練以科學文化教育為主的指示,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習運動猶如一次偉大的戰役一樣,很快在全軍打響了。很短時間,全軍就調配教員5萬多人,開辦速成小學200多所,速成中學60多所。
200多萬幹部戰士投入到學科學、學文化的戰常這一年,軍事學院的科學文化教育則以新成立的海軍系、空軍系、政治速成系以及高階速成系第二期為重點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