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已經微型化,但計算速度仍然取決於線路的長度。把已經是百萬分之一英寸的線路進一步小型化帶來了老問題:散熱問題。進一步小型化就會使線路被自身產生的熱量所融化。因此要找到某種既能消除熱量又能降低電阻的方法。

從50年代起,人們就知道,在非常低的溫度下許多金屬就變成了“超導體”,電子就可以在其中暢通無阻。1977年,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宣佈:它正在設計一種只有一粒葡萄大小、用液體氮冷卻的超高速電腦。這種超導體電腦要求一種全新的技術和一系列的低溫結構材料。

摻硼金剛石將在全系統中廣泛使用.

幾天以後,地球資源技術服務公司的食堂裡出現了另一種解釋。按照這種解釋,70年代是電腦空前增長的十年。雖然40年代的第一批電腦製造者預言,在可預見的將來,4臺電腦就能擔負全世界的計算工作,專家們卻預測,到1990年世界上將有10億臺電腦,而且其中大多數是透過通訊網路聯接起來的。這種網路並不存在,而且在理論上也許就不可能。(漢諾威研究所1975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地球上沒有足夠的金屬來建造電腦導線。)

根據哈維·朗鮑的說法,80年代將出現電腦資訊傳輸系統奇缺的狀況:“正如70年代工業化國家受到了石油短缺的突然衝擊一樣,在此後十年中世界將受到資訊傳輸短缺的突然衝擊。70年代人們無法行動,而80年代人們將得不到資訊。這兩種情況哪一種更加麻煩還有待證明。”

鐳射是處理如此巨量資訊的希望,因為鐳射比普通金屬同軸電纜幹線傳輸的資訊多2萬倍。鐳射傳輸要求全新的技術,包括纖細的光纖維和摻硼半導體金剛石,因此朗鮑預測,在未來的歲月中這些材料“將比石油貴重”。

更有甚者,朗鮑預測,十年之內電本身都會過時。將來電腦只用光,與光傳輸資訊系統聯接。這樣做是為了增加速度。朗鮑說:“光以光的速度運動,而電做不到。我們生活在微電子技術的最後年代。”

當然,微電子技術並不像是一種垂死的技術。1979年,微電子技術工業在工業化世界中是主要工業,僅在美國年產值就達到800億美元。《財富》雜誌所列的500家大公司中,排在前20名的大公司中有6家與微電子工業有很大關係。在過去不到30年中,這些公司都經歷了激烈競爭,取得了非凡的進步。

1958年,生產廠家做到了把10個電子元件裝在一小塊矽片上。1970年,在同樣大小的矽片上可以裝上100個元件——在10年多一點的時間內就增長了10倍。

到1972年一塊晶片上已經能裝1000個元件,到1974年就能裝1萬個了。預計到1980年就能在指甲蓋大小的矽片上裝100萬個元件,然而這個目標在1978年透過照相投影的方法得以實現。到1979年春天,新的目標是1980年達到1000萬——甚至多達10億個。誰也沒有預料到,1979年六七月就超過了這個目標。

一個行業中有這麼大的進步是空前的,與老一點的製造技術相比就清楚了。底特律每隔三年能在產品設計上有一點小改變就令人心滿意足了,但是在同樣的時間內電子行業所期待的是數量級的改變。要跟上電子行業,底特律要把每加侖汽油的里程數從1970年的8英里提高到1979年的8000萬英里。然而在這段時間內底特律只把它從8英里提高到16英里。這種情況進一步說明,作為美國經濟支柱之一的汽車工業即將死亡。

在這樣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大家都擔心海外的強國,主要是日本,因為從1973年起,日本就在聖克拉拉設立了日本文化交流中心——其實它是一個露骨的、財力充足的收集工業情報的掩護組織。

藍色合同只能被理解為每隔幾個月就有重大進展的工業。特拉維斯曾說過,藍色合同是“今後十年中最大的專案。誰找到金剛石,誰就能在技術上有一次至少五年的飛躍。五年,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羅斯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在一個行業中,優勢是以月來衡量的,一個公司往往能在幾周內以新的技術或策略擊敗競爭者,賺取財富。加利福尼亞的辛特爾公司率先製造出265K記憶體條,當時別的廠家還在生產16K的,並想製造出64K的記憶體條。辛特爾僅僅保持了16周優勢就實現了1.3億多美元的利潤。

“而我們所說的是五年,”特拉維斯說道,“這種優勢是以幾十,也許是上百億美元來計算的,只要我們能找到這些金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