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4部分

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佔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五米左右的坑底,每隔三米架起一道東向西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三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二百三十米,南北寬六十二米,深約五米,總面積一萬四千二百六十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一點八米左右,最高的一點九米以上,陶馬高一點七二米,長二點零三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但兵馬俑並非按原比例還原,據記載秦人身高在一百六十五厘米左右,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鏽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完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動力、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準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兩千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八千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髮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衝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髮,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揹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的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捲,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樸,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儘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驃肥體壯,張鼻嘶鳴,雙目圓睜,兩耳豎立,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