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國會幹什麼?現將國家大政定下來!甚至連憲法都可以不定嘛。都說憲法重要,你們這麼倉促地搞。以後變不變?如果不停地修訂,嚴肅性何在?這又是一番道理。
按照龍謙的意見,首屆國會的使命有四,第一當然是確定政體、國名、首都等重大事項;其二是推舉國家元首並委託其組建中央政府;其三是建立和完善議會制度;其四是組織制定國家的首部憲法。
宋教仁承認龍謙的想法是正確的,而自己則有些迂腐了。
之所以要“建立和完善議會制度”,是因為軍委會所批准的首屆國會的組成辦法存在重大缺陷。它的組成體現了事實上的掌權者——蒙山軍軍委會的意志,因為各省國會議員的名額確定、推舉及批准都是由七大軍區所負責的。首屆國會更像是一個過渡機構而無法承擔共和體制下議會的作用。這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這個辦法符合當前的實際,儘管輿論有不同的聲音,但主流上還是肯定這一做法的。
這一方案,從根本上否定了黨派參選的懷疑。
方案確定後。宣傳局的工作終於上了快車道。第一就是確定首屆國會議員的名額分配。這又爭吵了七八天,別看宣傳局是一個臨時機構,但大家都曉得它就是國會的化身,而將來國會並非是聾子的耳朵,議員的多寡直接影響著地方的利益,不能一開始就落了下風。各省都在活動,希望多幾個名額。
軍委會批覆的國會組建方案的附件一就是各省議員的名額分配,具體如下:山東9人,廣東、吉林、廣西、奉天、直隸(含北京)7人,湖北、湖南、雲南、浙江、江蘇、黑龍江5人,其餘各省4人。總計130人。
山東作為蒙山軍的大本營顯然受到了照顧,而廣東等四省是蒙山軍的二類根據地,北京為預定首都,名流彙集之所,名額上也受到了優待。接下來的第三類省份是較早“歸順”蒙山軍的省份,也有所優待。
針對各地就名額分配的質疑——保皇黨及民黨的報紙立即指責蒙山軍獨裁。這是無法分辨的事實,因為將首屆國會議員的決定權交給各大軍區,決定權無疑就在蒙山軍的最高統帥手中,這樣一來,首屆國會必然是蒙山軍一言堂。
為此,軍委會宣傳局明發了一份檔案,解釋了各省議員名額確定的原則——鑑於推翻滿清締造共和的過程中,蒙山軍為主導的政治派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對蒙山軍建立及壯大過程中付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的省份及地區應予格外重視。對於議員的最終確定交給軍隊,是因為國內的現狀尚不具備普選的條件。軍委會承諾,在國會正式組建後,將本著各省一律平等、公民一律平等的原則重新確定國會的組成選舉辦法。
為此,根據宣傳局的建議,龍謙在2月13日接受了《大公報》記者就召開首屆國會的專訪,透過媒體,再次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傳達了中國徹底破除封建殘餘,實施民主政治的堅定決心及步驟,以及實行現在辦法的必要性。
之所以選擇《大公報》,是因為該報一直秉承公正的新聞立場。當然,公正是相對的,自蒙山軍起兵反清,《大公報》的所有關於內戰的報道在龍謙看來都是公正的,比如長沙大火,除了蒙山軍所控制的媒體外,幾乎都不辨是非地指責聲討南方軍焚燬名城的滔天罪行。唯有《大公報》認為蒙山軍部隊救火救災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至於是誰放的火,抑或是炸彈所引或者百姓失火所致。應當詳細調查。該篇報道給龍謙留下了極好的印象,數次在宣傳局關於新聞管制的內部會議上表揚《大公報》並要求《山東新聞》等報紙學習《大公報》的新聞立場。不飾惡,不溢美,客觀公正地報道一切新聞。
《大公報》用兩版篇幅報道了對軍委會主席龍謙將軍的專訪並撰寫了評論。認為國家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構對於實施民主政體是有誠意的。承認在數千年**統治的基礎上實施民主政治的構建需要一個過程。評論說,前清政府預備立憲搞了若干年也沒有結果。蒙山軍取得政權後不足半年便籌備國會的召開以確定國體及政體是一個偉大的進步。
這篇文章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各省議會的組建及國會議員的推舉工作。幾經反覆最終回到國內暫居上海尚未赴京的梁啟超在《申報》上發表文章,對蒙山軍軍政府(這是梁氏對軍委會的稱呼)召開國會表示支援,但對國會的組建提出了批評。他在文章中又說。萬事開頭難固然不錯,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例更是不勝列舉。蒙山軍軍政府究竟如何做,我們不妨聽其言,觀其行。
於是上海的記者蜂擁去採訪梁啟超,問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