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的手上。那些農民都像莫松一樣,先是惶恐,隨後則是竊喜,羅山這個地方經濟不發達,物價隨之也比較低,20文錢已經足夠一個五口之家吃一天了,這就意味著眾人接待這些官兵不僅不會有負擔。還能多少掙到一點外快。
“二位軍爺,你們要吃點啥,小人這就去集上買去。”村民莫三拿著40文錢,滿臉喜色地對士兵廖一明和尹國賢問道。
“咱們羅山的肉價是多少?”廖一明問道。
“8文錢一斤。”莫三答道。
“割兩斤肉吧。”尹國賢道,“回來做了全家一起吃,其他的菜蔬,你就看著買吧。”
“豈敢豈敢,這都是軍爺你們的錢,我們怎麼能吃軍爺你們的肉”莫三推託道。
廖一明笑道:“老莫。你怎麼說話的,什麼叫吃我們的肉啊。”
“哎呀,小人說錯了,小人該死。軍爺勿怪!”莫三連忙道歉。
尹國賢走上前,拍拍莫三的肩膀,說道:“老莫,論歲數。我們理當尊稱你一句莫叔了,你就別跟我們太客氣了。如果不嫌棄的話,你就稱我和老廖一句老弟。別軍爺軍爺地,把我們都叫老了。”
莫三愣了:“呃這哪合適啊。”
尹國賢道:“我說合適就合適,老莫,咱們就這樣定了。這些天我們兄弟少不了麻煩你,咱們就以兄弟相稱,飯同吃,活同幹。我們守備說了,我們勘輿營是百姓的子弟兵。”
“守備是多大的官啊?”莫三問道。
廖一明道:“我們守備是四品,你們知縣是七品,你算算看,我們守備是多大的官?”
“那不是得和巡撫一樣大了?”莫三驚了,他弄不清楚官場中的品級是如何算的,只覺得比知縣還大的官,那鐵定就是大得不得了的。既然這樣大的一個官發的話,想必是很管用的。子弟兵,這個詞莫三隻在戲文裡聽說過,如今總算見到真的了。
這天中午,馬橋村裡飄起了久違的肉香,那些沒有被分配到接待官兵的農家,個個都嚥著口水,羨慕地看著那些幸運的鄰居們。官兵進村不擾民,而且還拿出錢來買肉請百姓吃,這是他們從未聽說過的事情,可現在就實實在在地發生在他們眼前了。每個村民在驚歎之餘,都在琢磨著,這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啊!
深入農村,與農民打成一片,這是蘇昊給勘輿營定下的方略。在汝寧這個地方,蘇昊是個外來的官員,勘輿營也是外來戶,要想查處當地官吏、豪強勾結的事情,沒有百姓的支援是萬萬難以做到的。
蘇昊在勘輿營中倡導官兵平等的思想,隊伍的作風是非常過硬的,這就使得他敢於大膽地把勘輿營化整為零,分散到汝寧各州縣的農村去了解情況。僅僅一頓飯的工夫,整個馬橋村的百姓就接受了這支隊伍,儘管隊伍裡的那些大兵說話的口音是如此陌生,卻也並不妨礙村民們把他們當成自己人。
“老莫啊,你家這眼土灶,打得太差了,要不要叫我這位尹兄弟給你改改?”
吃過午飯,眾人圍坐在桌邊聊天消食,廖一明指著莫三家的灶間,對莫三說道。
“尹老弟會打灶?”莫三奇怪地看著尹國賢問道,經過一頓飯的時間,莫三現在已經能夠很自如地以老弟來稱呼這些士兵們了。其實士兵大多也都是農民出身,只是身上多穿了一件軍服而已,如果不是自己刻意要裝出一副嘴臉去欺壓百姓,那麼與尋常人又有何不同呢?
尹國賢道:“正是,小弟當兵之前,是做泥瓦匠的。不過,這打灶的手藝,卻是蒙我家守備所授。在我們老家淮安,現在家家戶戶都用的是我家守備發明的灶,這個灶是以我們淮安知府的姓氏命名的。叫作韓氏灶。”
“你家守備怎麼還會打灶啊?”聽到尹國賢的解釋,莫三更納悶了,守備這麼大的官,不是應當成天遊手好閒的嗎,怎麼還會發明什麼灶?
尹國賢自豪地說道:“我家守備,那可是有通天徹地之能,連皇上都知道他的名字。對了,他還見過皇上呢。他發明的這個韓氏灶,比尋常人家的灶能夠省一半的柴草,如果和你老莫家的灶相比。能省出七成的柴草呢。”
“果真如此?”莫三瞪圓了眼睛,守備大人有沒有見過皇上,這與他沒什麼關係,他更關心的是尹國賢說的省柴灶問題,“若能省出七成柴草,那我家一年下來,光柴草也能省出幾百文啊。”
山裡人家的柴草不用花錢買,但同樣需要花力氣去山裡砍。如果能夠省下這些柴草來,挑到集上去賣。那就能夠變成現錢。莫三沒什麼文化,但在這種問題上,他的計算是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