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之後,第一等大事,就是舉國皆同音這不就整出了這個”
陳默然在笑說的時候,蔡元培不時的點著頭,現在出任臨時政府教育部部長一職後,接觸各界人士,碰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國人不同語”,而這標準國語卻解決了問題。
對於陳默然來說這只是一藉口,畢竟當初弄那個拼音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光復軍中掃盲時,那一個字幾種音,難學、難記的事實擺在那,最後他才會用電腦上敲出了這麼一個“國語拼音”,只不過這個注音卻是按照他的口語。
“從甲午戰後,不少有識之士便在研究,為什麼我們老受列強的欺負,那是因為他們船堅炮利,為什麼他們船堅炮利呢,因為他們科學發達,為什麼他們科學就能發達呢?因為他們文化教育普及,為什麼他們的文化教育能普及呢?因為他們的拉丁字母易寫易認易學,所以他們可以普及教育普及文化,反過來看我們的漢字呢?恰恰是難寫、難認、難記,所以我們的文化不能夠普及,文化不能普及科學就不能發達。結論很簡單,我們要富國強民就是要普及文化教育,而普及文化教育我們碰到漢字是天下之至難者,是最難的,沒法普及文化,沒法普及文化就不能富國強兵,所以,要靠這個拼音,有了拼音,我們只需要學會讀音,以後照著字典,按拼音查就能識得新字這樣就能普及我們的文化”
說著一連串的理由之後,陳默然才再一次肯定了拼音的作用。
對於大帥提到拼音的作用,蔡元培到是沒有否認,畢竟成效在那,僅看光復軍諸師在訓練之餘推廣的掃盲教育的成效,即可知這種拼音對教育普及的重要性,不過蔡元培今天來這並不是為了談這個拼音,更不是像報紙上提到這“欽定拼音”時的那種恭維,而是為了另一件事,一件在各光復省吵的沸沸揚揚的事。
“大帥,今天元培來此,所為之事”
說著話,蔡元培將一份檔案推到陳默然的面前,掃了一眼卻是江寧師範速成學校的招生廣告,看著蔡元培的表情中不快,陳默然只是微微一笑。
“國家興衰,在於教育;教育大計,在於教師。教師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教師的數量與質量取決於師範教育是否發達,所以,諸光復省第一要務,除推行政權改良外,再就是各自創辦的師範速成培訓班”
“正如大帥所言,國家興衰,在於教育;教育大計,在於教師。為人師者,不僅負教育學子之責,又系國之興衰之責,豈有速成之理”
蔡元培藉著陳默然的話,微反駁了一句,實際上他來這,正是為了大帥未打招呼甚至於未經教育部同意,就斷然頒佈的“速成師範”。
速成師範不過是初一頒佈,就是諸省皆驚,即便是教育部中亦是如此,教育部初建,大帥佈置的第一個政務,一是速制學制,二是速推教育。
就在教育部為學制爭來爭去,最後還是眼前的大帥拍板,定下了“初小三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的新式學制”,可未等他們給出這個速推教育的辦法,臨時政府執政府倒是先頒佈了《臨時政府速成師範條例》,甚至臨時政府劃撥多達一千五百萬元,用於各縣推辦速成師範。
教育部的諸人甚至直到看到報紙上的廣告時,才知道這個條例,而這時,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七省督政府,卻是在接到執政府的電報後,就已經開始張貼速成師範的招生布告和待遇辦法。
除去震驚之外,更多的卻是憤怒,以至於教育部中不少官員皆稱“大帥意欲以軍法辦法教育”,而蔡元培來這正是想從大帥這裡得到一個解釋,一個為何拋開教育部獨斷專行的解釋,相比於他人的怒氣衝衝的質問,蔡元培無疑更冷靜一些。
“師範豈有速成之說,速成豈不是誤人子弟?”
盯視著蔡元培陳默然反問一句,未等他說話,陳默然又繼續說了下去。
“教育部制學制八年,六至十四的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將全國分為十大學學區,設立十所公立大學,設四千二百五十六所中學。平均六百名人口即設立一所小學。設立師範學校,以培養師資。以期自今以後,期望於一般人民者,使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單是這75萬所小學,就需要多少教師?”
一聲反問陳默然把問題踢給了這剛處理完的教育部前“舉子絕食”的蔡元培。
“我估計至少需要百萬名教師,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師範章程,初等師範需要三年,高等師範需要四年,而所有的師範生,都需要從中學招生”
稍沉默一下,陳默然從檔案盒中取出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