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按摩,戰馬第二天就會給騎兵臉色看。
“大桃,你他孃的會享受啊”
擦馬時,趙子義不時的和大桃說著話,雖是罵著,可是眼中卻盡是親呢之味,在他的眼中從東北一路騎到甘肅的大桃是他最親密的戰友。
戰士們在那裡為戰馬按摩的時候,作為第六騎兵營營長的李義軍卻是在那搖頭輕嘆著。
“重傷員三人”
雖說那三名重傷員的已經被後運,但第一次黃立華,不需要再為他們的將來擔心,因為他們的將來已經有人去照料。
“榮軍院”
想著師裡下發全師的電報,是校長從南京發來的電報,校長他出錢在南京紫金山下與忠烈祠相領之地建了一所榮譽軍人院,專用於收留傷殘官兵,任何一名傷殘士兵,在離開軍隊後,只要願意都可以到榮軍院裡安享餘生,每個人每月由執政發5元生活費。
“還是執政仁義啊”
過去兄弟們之所以在受重傷後,會選擇安然赴死,更多的是害怕拖累家人,而現在執政卻自己掏腰包*活所有受重傷的兄弟。
按《金城日報》的說法,現在南京已經有上千名傷殘士兵從街頭請進了榮軍院“奉養”,這是校長的原話,士兵為國家流血,作為他們的統帥,他有責任奉養他們的餘生。
“絕不讓一個傷殘士兵累及家,更不能讓他們流落街頭淪為乞丐,否則這將是整個國家的恥辱”
在執政府財力不足時,校長本人毅然接過照顧他們的責任,甚至於現在不少士兵都在懷裡藏著那期的報紙。
“以後再也不用擔心了,打仗死了,執政發給咱們撫卹金,還有關東的勳田,就是殘廢了,執政也會養咱們,給咱爺們送終咱們爺們只管在前頭為他老人家拼命就是了”
士兵們的想法是單純的,他們只知道誰對他們好,這世間有比執政對他們更好的嗎?無論是在士兵或是老百姓的眼中,沒有任何人能比執政更推崇軍人。
“也許校長以後會是士兵的皇帝”
心想著,黃立華想起在腓特烈大帝傳中看到的那句“士兵的國王”,也許未來校長會是就在這時一陣馬蹄聲傳了過來,隨之而來的還有一陣聯絡號,那是派生出的搜尋隊。
“長官,西北方三十里,有一座喇嘛廟,內外的動表不太正常,廟外有至少五百多人騎,警惕性也很高,這回咱們可算是抓住一條大魚了。”
暮色沉沉落下,祈連山下上起了風,哲別寺是一座山腳下小寺,信奉喇嘛教的大都是當地的蒙古牧民,不過哲別寺這座小寺這會卻比往常熱鬧許多。寺外一群揹著槍、彆著刀的喇嘛坐在露天之中,他們或是搖頭輕輪或是念著經。
寺院內展著一頂明黃色的帳蓬,帳蓬內的酥油燈亮著,火苗隨風擺動著,坐在屋子裡的三十餘歲的年青喇嘛眉頭緊鎖著,這位就是在三個月前離開拉薩的十三世**,在他面前的案几上,堆放著一些經書,還有幾張報紙,而德爾知大喇嘛則恭敬的站在旁邊。
看著報紙上提出光復軍已然進入藏地的新聞,**可謂是又喜又憂。喜的是,漢軍進入藏地很快就能趕到的佔領拉薩的英國人,憂得卻是自己指定的羅桑堅贊活佛萬萬不能與英國簽署任何不為中央所認的協議。
隨同的**一同撤出的德爾知他的布里亞特蒙古侍從上前跪下奏請道。
“**,我們現在是往南京,還是按計劃往庫倫,還請明示哲別寺只是小寺,祁連一地信民民貧,恐怕無法長久供養**等。”
德爾知再一次提醒著**,這些天,因為潰兵偶有過境,為了**的安全,他們只能一直呆在這裡,當初出拉薩時,**只帶著自己和十幾名隨眾,而到青海後,所經寺院無不派人護送,這隊伍也就一天比一天大了,到了這哲別寺後,護架的喇嘛已經超過五百人。
在蘭州的《金城日報》上看到執政府派一師之兵進藏之後,大喇嘛們的看法發生了分歧,一方面堪布有人認為**應該往南京拜見新朝皇帝,另外也有人認為**應先到庫倫,因為新朝雖已定居中華,但卻是國朝未定,而且新朝執政對西藏態度沿未明瞭,若是萬一在南京時,西藏那邊的羅壘堅贊活佛同英國人簽署不為中央所認的條約,因此怒及**,或許會有不妙。
“是南京,還是庫倫?”
年青的十三世**也在這裡猶豫著,對於滿清,他可謂是極為失望,英國無端入侵西藏時,作為西藏地方政教領袖的他命令全藏僧俗,抵制英人,同時上書清政府,希望“大皇帝諭調漢兵,資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