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口、魚潭等地相繼建立了革命委員會,並進行了分田活動。作為戰區司令員的葉劍英,不僅負責前線指揮,還要照顧後方供應。他發動群眾籌糧,在北線存米520多擔,谷1170擔,南線存糧5200多擔,保障了主力紅軍的糧食供應。
為了打破敵人的“圍剿”,葉劍英還組織福建軍區野戰司令部,領導地方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堅壁清野,斷橋斷路,騷擾敵人。根據毛澤東、朱德總結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作戰方針,他指揮部隊聲東擊西,吃掉敵人。一次,敵軍拼湊了一個軍的兵力向我福建軍區的前沿陣地龍燕鎮一帶和扁山要地進犯。當時,紅軍只有一個師守衛在龍燕鎮一帶,一個團守衛在扁山。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葉劍英為儲存有生力量,命令部隊暫時放棄龍燕鎮和扁山,有計劃地往福建的長汀方向退卻。他直接指揮一部分紅軍部隊利用山地的有利地形,採取“麻雀戰”的打法,牽著敵人的鼻子在山裡兜圈子,伏擊並全殲了敵軍一個營,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戰士高興地編了一個順口溜,唱道:“葉司令員指揮強,伏擊圈子打豺狼,別看敵人兇又狂,打得它叫爹又喊娘!”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5)
葉劍英在指揮部隊轉戰過程中,十分重視傷病員的救護工作。對身負重傷的指戰員,只要他看到,都要親自察看傷情,只要還有一口氣,都要積極搶救。有時自己帶隊負責阻擊敵人,退卻在後,掩護傷病員轉移。他經常教育部隊說:在收容傷員時一定要仔細,不能粗心大意。每個紅軍戰士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們都要設法搶救,多救出一個紅軍戰士,就為革命多增加一份戰鬥力量,要愛護我們自己的階級兄弟呀!
閩西地區,地形複雜,山高路險。葉劍英帶領福建軍區前線指揮所,一口氣走了95華里的山路,轉移到汀川至連城間的鳳凰山頂,住在一個破廟裡,指揮部隊偵察連城一帶敵軍活動情況,監視和襲擾敵軍。當時,紅軍被敵人嚴密封鎖,幾乎天天都要打仗,生活非常艱苦,缺糧少鹽。糧食每人每天定量六兩(十六兩秤),用小草袋蒸飯,每人每餐分一小袋飯。沒有鹽吃,就到山中老房子裡去掃硝鹽(白土),硝鹽同普通鹽味道不一樣,苦得令人難以下嚥。沒有醫藥,戰士們害了瘧疾、痢疾,也只能每天喝一點稀飯,硬撐著。葉劍英同大家同甘共苦,白天指揮打仗,夜裡還要起來親自查哨,照看傷病員。有時他把自己分到的一小袋飯和白薯幹留下來給傷病員吃。警衛員胡紹明行軍中了暑,病得很厲害,葉劍英好不容易才搞到一點土藥給他吃,並把自己的馬讓給他騎。胡紹明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感動地說:“葉司令待我們像親兄弟一樣,我有病照顧不了他,他反倒照顧我,那一次如果沒有他細心照料,我恐怕早躺在鳳凰山上了!”
不久,葉劍英率福建軍區主力部隊紅二十四師發起連城戰鬥。戰鬥開始前,葉劍英和師長周建屏、政委黎林一起研究制訂了戰鬥方案和兵力部署,但由於敵情發生變化,偵察不夠周密,結果,部隊在發起總攻後,遇到事先埋伏好的敵軍猛烈阻擊。葉劍英正隨隊前進,一看情況不妙,立即下令部隊撤出戰鬥。對這次戰鬥失利,葉劍英戰後主動承擔責任並作了檢討。但早就對葉劍英懷有成見的李德,藉機把他從福建軍區調回軍委兼管四局等直屬機關的工作。葉劍英對於這次“降職”使用並不計較。他任勞任怨,積極工作。後來,毛澤東、周恩來誇獎他是能上能下的好乾部。
力保戰友隨隊轉移,變“甩包袱”為“集財富”
1934年5月,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在博古、李德等的錯誤指揮下遭致失敗,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紅軍主力撤離中央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
當時軍委直屬隊有不少同志因為抵制“左”傾錯誤,受到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在轉移前,“左”傾錯誤領導者把這些同志看作是“包袱”、“累贅”,想甩掉一批,殺掉一批。葉劍英感到事態嚴重,決定在自己職權範圍內盡最大努力,抵制這種錯誤的做法。他親自調查,找一些同志談話,分析研究,認為多數同志是對“左”傾錯誤領導不滿,擁護毛澤東的好乾部,少數人犯過錯誤,性質也不嚴重;有些人則是編余幹部,根本沒有“錯誤”。他感到,這些革命同志是黨的寶貴財富,決不能當成“包袱”,隨意拋棄,更不能隨意殺掉。因此,他冒著自己再遭打擊的危險,仗義執言,儘量設法讓他們隨軍突圍轉移。當國家保衛局長鄧發,拿著一份要“處理”的幹部名單給他看時,他便提出了不同看法。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