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分封的地域廣闊、訂立的法律繁瑣,但他們豈能和朝廷抗衡呢?然而,難道沒有看到漢、晉兩代之事嗎?孝景帝,是漢高祖的孫子,而七國的諸侯王,也都是景帝同祖父的兄弟子孫,可一旦削他們的封地,則立即舉兵西向長安。晉朝的諸王,也都是武帝的子孫,可沒過幾代,就互相攻伐,釀成了劉淵、石勒之患。

本是一番忠君愛國的好意,可捅了一個大馬蜂窩,這皇帝家務事,能讓你隨隨便便議論的?朱元璋讀完大怒,罵道:“這小子想離間我父子的骨肉之情,快給我捉來,我要親手射殺他!”葉伯巨被押到京城後,皇帝的怒氣稍稍平息了,沒有立即要他的命,可他最後病死在大牢裡。

有關解縉才思敏捷的故事,至今還有許多故事流傳於民間。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這對聯就是他和一人鬥智隨口吟出的。可這解大才子,還真是個頭重腳輕根底淺的書生,好發議論,瞎給皇家事務出主意,最後不得善終。他為官曆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年輕時因為洪武帝大興文字獄,上了一道語氣諷諫摺子,話說得很重。皇帝看了,雖然不高興,但還是沒有懲罰他,反而大呼:才子,才子。以朱元璋的脾氣,他留下一條命不能不說是僥倖,大概因為當時解才子年紀不大,有股初生牛犢的銳氣,皇帝不計較他罷了。可這次驚嚇後他沒有長記性。永樂帝奪了侄兒建文帝的皇位後,自己的三個兒子又開始爭奪繼承權了。

大兒子朱高熾並不得父皇的歡心,而二兒子朱高煦在老爸和堂哥爭江山的戰爭中,衝鋒陷陣,勞苦功高。朱棣一次探詢解縉的意見,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接著又補了一句:“好聖孫。”因為老大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聰慧好學,很得祖父母的寵愛。解縉這句話提醒皇帝:不但要考慮下一代接班人的問題,還要更長遠地考慮第三代接班人的問題。因此朱棣主意方定,立朱高熾為太子。如此說解縉是立儲君的大功臣。可功與過,往往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涉足儲君爭奪這個天下第一名利圈中,一招不慎就招殺身之禍。朱棣立儲後,還是不喜歡高熾,對老二高煦則恩寵有加。解縉頭腦發昏,去勸說皇帝不能對二兒子比對太子更好,這樣有悖於禮法。大概是以為皇帝立儲聽了自己的建議,得意忘形了。朱棣又和他老爸一樣,指責解縉離間皇家父子。此時還是給他留下一條性命,畢竟解縉名滿天下。一次朱棣北伐,留下太子在京城中監國,解縉去和太子套近乎。揹著還活著的皇帝去主動討好儲君,這是帝制時代的大忌,分明是不把今上放在眼裡,去給自己的將來找退路呀。恨死了解縉的二皇子朱高煦自然不放過這個機會,在父親面前告了一本。皇帝本來就在找合適的藉口,來結果這個對自己家務事瞭解得太多的才子,便讓錦衣衛將解縉抓到獄中,嚴刑拷打,最後埋在雪堆裡凍死。

解縉在皇帝諮詢立皇儲的意見時,投機了一把,站在老大那一邊,提醒皇帝老大有一個很好的長孫——即後來在位十年,使明朝達到空前繁榮的宣宗。此時必須見好就收,那句話一說出來,就已經給了皇長子最大的幫助,也徹底把二皇子得罪夠了,埋下了奇功之因緣的同時,也隱藏了莫大的禍根,因為爭皇位的兩造,哪一個都有能力要他的命。這時候再在朝廷呆下去,只會有過不會有功。如果當時他想個辦法辭官回家,閉上那鳥嘴。有朝一日龍馭賓天,太子繼位後,還愁自己不被重用嗎?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事後諸葛亮,在官場上玩得正來勁時,讓他主動放棄,何其難也。

以明成祖的性格,我估計解縉被殺還有一種可能,老皇帝早就想從肉體上消滅這個關鍵時刻提出重大建議的臣子。因為如果他在位時不殺解縉,老實得像個田舍翁的太子即位後,解縉難保不恃擁戴之功而自傲或攬權,而新皇帝又難以駕馭,這個麻煩不如自己親手解決。這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帝王的思維和正常人大大不同。

這葉伯巨比解縉更不識時務,人家解縉好歹是皇帝身旁的近臣,有時不得不表態,你一個芝麻官,湊哪門子熱鬧?你提醒皇帝要記取“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的前車之鑑,自己怎麼就忘了晁錯的下場呢?

漢景帝和朱元璋相比,是個仁厚得不能再仁厚的皇帝了,而晁錯又很得景帝的重用。況且這晁錯提出削藩也是投皇帝所好,為朝廷社稷著想呀。可他受到重用,主持修訂削藩法令時,已經在自取滅亡。《資治通鑑》記載,晁錯父親知道此事後,從老家趕來教訓兒子:“皇上剛繼位,你當權處理政事,卻要削弱諸侯,疏離人家骨肉,輿論對你很不利,你為啥這樣做?”晁錯卻說:“就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