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妄殺人,五年內就成就了帝業。今天元朝的政治已經紊亂,天下土崩瓦解。主公是濠地的人,距離高祖故鄉沛縣不遠。山川的王氣,公應當承受。效法漢高祖所為,天下就可以平定。”

這一碗米湯灌得好舒服,元失其鹿,天下人逐之,可最終誰能捉住那隻鹿呢?李善長歸依朱元璋,固然有他對朱元璋的觀察和對天下群雄的分析,但也有賭博的成分。最大也是最險的一次賭博,是他剛到朱元璋軍中,據《明史•李善長傳》記載:“郭子興中流言,疑太祖,稍奪其兵柄。又欲奪善長自輔,善長固謝弗往。太祖深倚之。”此次謝絕朱元璋頂頭上司郭子興的橄欖枝,說明他看出了子興不能成大事,冒了一把險,這種堅決的態度當然讓朱元璋很是感動。果然不久郭子興亡故,幾個兒子也先後陣亡,郭子興和小張夫人所生的寶貝女兒,也成了朱元璋的妃子。

在諸文臣中,李善長從龍最早,因此他的前程和主公捆綁得最緊密。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已經打敗了陳友諒,在長江中下游站穩了腳跟,李善長率領群臣勸進,朱元璋沒有同意,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李善長再次勸進,朱元璋終於不客氣了,進位九五,李善長自然是開國第一文臣。事實這個人也有蕭何之才,李善長當年主動追隨朱元璋得到了回報,晉封為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爵位為韓國公,子孫世襲,頒發免死鐵券。

和李善長的主動積極相比,劉基和宋濂觀望了許久,而且擺足了架子。朱元璋攻佔了金華後,聽說隱居在家的劉基、宋濂的大名,史載“以幣聘。基未應,總制孫炎再致書固邀之,基始出”。如果說李善長是穩定後方的蕭何,劉基就是足智多謀的張良,他對朱元璋的認識始終比李善長更為清醒。《明史》說李善長“習法家言”,而劉基則是個謙謙儒生,還受一些黃老術的影響。更近於法家的李善長,為了目標不擇手段,可以主動去拜謁朱元璋,毛遂自薦。但這類功名性太強的法家知進不知退,難有好下場,商鞅、李斯都是如此。

劉基初次拒絕朱元璋的聘任,是中國傳統策士一種自漲身價的公關方式,就如躲在戰火紛飛的南陽等著被請出山的諸葛亮,一定要擺出“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姿態,讓劉備三顧茅廬。劉基看起來沒有李善長那樣積極主動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和宋濂都是元朝的進士,都當過元朝的官員,後看出了元朝氣數已盡,和宋濂回鄉隱居。

但對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來說,隱居永遠只是一種暫時休整,當策士、建功名才是他們永遠的夢,有機會他們一定會冒出來的。只是李善長是一介布衣,就如當時在上蔡的李斯一樣,是廁中的老鼠,為了跑進穀倉中,沒有資格矜持,因此主動將熱臉貼過去,和主公共命運。而劉基當過前朝的官,更能看清楚新舊權貴本質上沒什麼差別,只是在歷史的潮流下,不得不棄舊從新。因此,他對新主公,能在心理上冷靜地保持距離,最後功成身退,告老還鄉。

李善長是儒表法裡,《明史•李善長傳》說他,“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嫉妒刻薄)。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侵善長權,即按其罪奏黜之。與中丞劉基爭法而■(侮辱之意)。基不自安,請告歸”。而劉基比李善長氣度恢宏得多,太祖因事責備丞相李善長,劉基說:“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連朱元璋對劉基這番話都感到驚訝,說李善長几次要害你,你怎麼還給他說話?朱元璋準備讓劉基代替李善長為相,劉基力辭。

劉基此舉固然是他知進退,善保身的表現,也是由於他對帝王清醒的認識。天威難測,對帝王來說,賞罰恩怨只是一種帝王術,帝王沒有真正的恩與恨,一切都為了統治的需要。賞一個人未必是好事,罰自己的政敵,對自己並不意味著是一種勝利。劉基能參透這些,而李善長不能,最後自取其禍,以七十七歲高齡被滅族,“遂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只有他那個駙馬兒子和公主生的兩個孫兒,身上有朱元璋自己的DNA,得以赦免。

李善長參與胡惟庸謀反顯然是欲加之罪。李善長的侄子李存義是胡惟庸的女婿,善長曾經請求免除自己的親戚丁斌的罪過,而丁斌曾經在胡惟庸家供職過。大案總是從大官身邊的人開啟缺口,朱元璋親自審理丁斌,丁斌招供李存義和老丈人胡惟庸一起謀反。大明辦案有種著名的“瓜蔓抄”,皇帝醉翁之意不在小小的丁斌和死老虎李存義,而在大臣李善長,最後如願以償地把第一從龍文臣李善長牽連進去了。

善長被滅族當然是一大冤案,是朱元璋為了剪滅勳臣有計劃的行動。善長死後的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