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8部分

決裂,正為此頭大不已。

如果這個時候發生戰事,那麼朝堂上還會爭論這些嗎?

正是出自於這樣諸多的考慮,趙頊本人的意見是開戰!

可是朝臣們依舊有反對,即便趙頊公開表示了自己的決定,還是有人上書勸諫。

有三司的官員表示,因為乾旱的緣故,糧食歉收,如果開戰,糧草恐怕難以為繼。趙頊對此全不以為然,表示西北之地軍糧儲備充足,完全可以供應一兩年不成問題,不必再從內地調運糧草。

同時趙頊還表示,王韶已經動手了,這時候的局勢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果現在收手,算怎麼回事?

大宋不敢開戰?這種情況傳出去之後,會引發什麼後果?

別人都會以為大宋軟弱可欺,缺乏開戰的魄力,那麼敵對的各國,以及邊疆的許多部族和藩屬國會是什麼反應?

大宋王朝的威望和震懾力都會大打折扣,王朝顏面喪失殆盡的,以後如何立足?

這樣的理由也實實在在,關鍵是王韶已經動手了,先斬後奏,取消的代價實在是太大。關係到大宋威望和威懾力的時候,問題就嚴重了。

萬一這次罷手了,將來有更多的藩屬國出來鬧事,那麼今天反對的大臣豈非有罪?這樣的罪名誰也不願意承擔。

只要篤定一件事,總是能找出更多的理由來支援自己。

趙頊又表示,如今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吐蕃人的劫掠行為製造了口實,大宋師出有名,是為百姓報仇,懲戒兇犯。

同時,西夏經過去歲的綏州之戰,元氣大傷,國內政局不穩,不會輕易插手。宋朝使臣出使高麗,有效牽制了遼國。

遼國和西夏不參與,大宋無疑少了很大的掣肘,有精力和實力來對付吐蕃,成功可能姓大增。這樣各方面都滿足的機會著實少見,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怎麼能放過呢?

可有大臣表示,如果戰敗會是什麼後果,該如何應對?

趙頊沒有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來治罪,而是表示了極大的自信。王韶作為主帥,有景思立,劉昌祚等諸多將領配合,還怕不能取勝嗎?大宋軍隊能在無定河邊大勝西夏,難道還打不過吐蕃人嗎?

如此一來,決策就敲定了,對河州吐蕃開戰!

雖說針對的只是河州,但所有人都知道的,如果戰事順利,王韶的大軍絕對會直指青唐城!

接下來就是調兵遣將,光是王韶那幾個人根本不夠用,這一次河湟的戰事規模絕對不會小。加派人手,未雨綢繆是必然的,樞密院也很快給出了應對,派遣相關的將領前往西北。

既然是選擇人手,對西北,最好是河湟熟悉的將領無疑是上上之選。可是汴京城裡,說到對河湟瞭解程度,有誰能比得上威遠候林昭呢?

兩年前,林昭奉命出使河湟吐蕃,去過青唐城。很湊巧,當世因為雨水和避開西夏人的緣故,他們走的並非蘭州,而是河州。

走過這條路的宋朝將領絕對沒幾個,林昭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個有心人。當年他就料定了會有這一戰,故而一路上對山川地貌多有了解。地形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對吐蕃人和將領的瞭解。

最近幾年,似乎只有林昭與吐蕃人有過緊密接觸。如果是另外的人,肯定不會把青宜結鬼章和木徵等人放在眼裡,林昭卻知道,這幾個年輕人是吐蕃目前最優秀的將軍。在原本的歷史上,就是他們讓景思立吃了大虧,導致了踏白城的慘敗。

林昭的這段經歷,樞密院是知道的,所以在調遣將領的奏疏上,威遠候的大名赫然其上。不止是樞密院,另外一個一封奏疏上,也有林昭的大名。

王韶在給趙頊奏報軍情的奏疏上有附言,如果朝廷決議開戰,請調林昭到前線。主帥點名要人,那自然是非同一般。

對河湟的瞭解是一方面,威遠候行軍作戰也不含糊。無論是慶州之戰俘虜了梁乙埋,還是無定河讓梁太后大敗而歸,林昭的軍事才能當真不是蓋的。

到了這種時候,很多人才發現,威遠候是真的文武全才,甚至治理黃河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在大宋朝,單純的武將可能常遭白眼,比如狄青,哪怕是功勳蓋世,依舊不被士大夫階層接納!

可文職出身的武將可就不同了,比如王韶,嘉佑二年的進士。威遠候雖說不曾科舉,可好歹有皇帝欽賜的進士出身,也是從文官基層發展起來的。就目前流傳的詩詞作品而言,林侍郎的才學也非同一般。

因為河州戰事開啟的緣故,威遠候林昭的大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