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連雲港等地為目的,並以主力控制於新安鎮、運河車站南北及峰棗線,以備戰姿態進行休整。此案對部隊休整有利,但亦增加今後攻佔兩淮的困難(敵人可能增兵)。
其二,全力向南求援敵之一部而殲滅之,但在濟南攻克後,敵人加強警惕可能退縮,恐不易求戰;其三,全軍即進入休整。
讀完粟裕的電文,毛澤東不由得想起半年前粟裕關於推遲渡江南下的事。
1947年年底,經過反覆研究,中央軍委決定組織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準備將外線出擊到長江以南,由華東野戰軍第1 (葉飛縱隊)、第4 (陶勇縱隊)兩個縱隊渡過長江,把戰線進一步推向國民黨軍戰略後方。
毛澤東認為,我們的戰略先是內線殲敵,然後是轉人外線作戰,而“轉人外線又有兩個方式,一為北伐軍方式,背靠後方,逐步前進;一為躍進方式的前進,超越敵人。有陣地的前進是合理想的,但依據我軍性格,應採取躍進式的。這是由於我軍依靠農村,裝備不如敵,攻堅條件不好,與有帝國主義援助的敵人作戰等條件決定的。應承認躍進是主要辦法,要避開自己短處,發揮自己長處”。
劉鄧直趨大別山的戰略壯舉,使全國解放區的形勢大大改觀,各戰場的勝利大大發展,以致扭轉了戰爭局勢,蔣介石正在走向滅亡。毛澤東預見,1948年的渡江躍進,則預期必將促進蔣介石統治迅速走向崩潰。所以稱之為“第二次戰略躍進”,與劉鄧那一次有著同樣重要的戰略意義。
經過反覆研究,決定組建東南野戰軍,下轄第一兵團和第二兵團,實施第二次戰略躍進,以陳毅為東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東南野戰軍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又兼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