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遼瀋戰役大捷的訊息傳到西柏坡後,毛澤東與周恩來曾有這樣一段對話——周恩來:“主席,你還漏掉了一個應獎的重要人物,那就是蔣總統。”
毛澤東連連說:“對對,是應該給他發個大獎章,若不是他天上、地下、海上、陸上一通亂忙。搞亂了自己的陣腳,我們也許不會勝得這麼快呢!”
遼瀋戰役的勝利,顯示了毛澤東駕馭大規模殲滅戰的高超的指揮才能。這次戰役的勝利,首先建立在正確確定戰役突擊方向的基礎上。選擇首攻錦州,造成“關門打狗”之勢,繼而分批殲滅敵人,戰爭的全部主動權均在我軍的掌握之中。其次,在作戰的方法上,遼瀋戰役嘗試了大規模運動戰與大規模陣地戰相結合的辦法,很好地貫徹了毛澤東的決戰意圖。此外,在圍攻城市中,實施了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方法,使得長春不戰而得,為以後的北平方式提供了榜樣。
遼瀋戰役的偉大勝利,對於整個解放戰爭的程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引起了全國戰局的急轉直下,嚇得蔣介石吐了兩次血。
遼瀋戰役,時間之短暫,戰績之輝煌,不但全國為之歡呼,世界也為之震驚,國際輿論紛紛評論,發出了驚呼——美聯社記者寫道:“東北已成其勾銷的問題了,華北現在能守住嗎?政府軍能夠守住甚至包括長江在內的任何防線,如京、滬及其它南方的沃土防線嗎?”
《紐約時報》寫道:“問題不僅是在遠東的一場內戰的勝敗問題,世界的均勢改變了,而且,它是朝著美國希望的相反方向變化的。”
路透社記者寫道:“國民黨在滿洲的挫折,現在已使蔣介石政府比過去20年存在期間的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崩潰的邊緣。”
英國《泰晤士報》評論:“中共佔領東北,又將出現一個由北向南的征服形勢以現在看來,中國如果要統一,似乎將從東北出發了。”
曾在官方報紙上發表署名文章,認為丟失延安,“中共顯然是失敗了”的蘇聯,也在大報的顯著位置,刊登了解放東北的偉大勝利。即是蔣介石本人,也在1956年寫的《蘇俄在中國》一書中承認:1945年以後,“對東北問題的處置”,“更是我們政策和戰略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將我們國軍精銳主力調赴東北,陷入一隅,而不能調動自如,爭取主動;最後東北一經淪陷,華北乃即相繼失守,而整個形勢也就不可收拾了”。
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根據遼瀋戰役以後敵我力量變化的新形勢,為新華社寫的題為《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指出: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佔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佔有優勢。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
毛澤東還豪邁地預言:“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程序,大為縮短。原來預計,從1946年7 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第十一章 放長線縛蒼龍
36.粟裕的新戰略建議
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毛澤東的小院。
1948年9 月25日傍晚,這是濟南戰役結束的第二個黃昏,毛澤東手拿一份絕密急電與周恩來一起察看地圖。這是一封1948年9 月24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粟裕以自己的名義給中央軍委並華東局、中原局的絕密電報。
粟裕的報告說,攻濟戰鬥日內即可結束,如敵停止北援,“我們下步行動,擬作如下建議: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暴露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援,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惟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人休整。”
頗有戰略遠見的粟裕還提出另外三個方案:其一,只進行海州作戰,僅以佔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