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小部隊也會引起“國軍”的重大傷亡,而且萬一被衝亂了,再休整部隊就難了。
於是,杜聿明決定當晚原地休整。
這一決定,為解放軍贏得一個晚上的寶貴時間。12月4 日,華野第9 、8 、2 、11、3 、10及冀獨1 、3 旅共20萬部隊,已到達王引河一線,在東西50餘華里的寬大正面構築袋形防禦陣地。第1 、4 、12縱、渤縱已到達洪河集以北,並遵照粟裕的命令繼續向南壓迫。
12月3 日,杜聿明繼續向永城撤退,就在這時,蔣介石派空軍投下一封給杜聿明的親筆信,信中寫道:“據空軍報告,濰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兵團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雕溪口攻擊前進,協同蚌埠北進的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杜聿明對蔣介石的命令十分反感,當初他在南京接受撤退命令時,即表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此時,蔣介石卻中途變卦,要撤又要打,這樣,必然招致全軍覆沒。如果照原計劃撤退到淮河附近,再向解放軍攻擊,解了黃維之圍,尚可將功抵過。但是萬一沿途被解放軍截擊,部隊遭受重大損失,又不能照預定計劃解黃兵團之圍,蔣介石勢必遷怒於我,將徐蚌會戰失敗的責任完全歸咎於我,受到軍法裁判。戰亦死,不戰亦死,何去何從?真難啊!杜聿明不想執行蔣介石的這道命令,但又怕承擔責任。他猶豫了,晚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