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聽完曾華的話,桓溫猛然連連擊節,大聲說了三個好字,神情慷慨激昂。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而袁喬卻在喃喃地念著這兩句詩,轉而抬頭神情複雜地看著曾華。
而劉惔卻突然睜開微閉的眼睛,含笑看著曾華,談談地說道:“看來敘平你是語不驚人誓不休呀!”
的確,曾華的話過於驚世駭俗,剩下的眾人互相看了一眼,傳達著自己的驚恐還有按抑不住的深思遐想,依然沒有說話,大堂又陷入一片沉寂。
“好了,這些都是閒話,說過聽完就算了。”最後還是桓溫開口打破了沉寂,看來桓溫的心裡對曾華的話是非常讚歎了,開口把這段驚世的談話輕輕地揭過了,也給眾人一個足夠的暗示。“現在我們談一下正事。”
“三位公子都是世家忠良之後,而且都是菁英棟樑。今護送流民迴歸我朝,如此肝膽忠心自是一番功績,我等會上表朝廷,請皇上傳詔封賞,以彰天下。”
回過神來的眾人心裡明白,這三人都是高門世家子弟,此次南下歸朝,朝廷自然會有一番厚賞。畢竟是因為司馬家出了亂子,才讓中原淪陷,百家蒙塵。建康城裡的那些司馬家的看到這些千辛萬苦還要追隨過來的世家子弟,估計除了愧疚就只剩下感動了。雖然這些都是大家心裡猜想的,但是不管皇上陛下(他才兩三歲,估計想的也不多)怎麼想,這閒職高位是少不了的。
尤其是那位從西域萬里之遙來歸朝的曾家子弟,帶給南方晉王朝的除了天下歸心,恩德遠播之外還能用什麼詞句來形容呢?朝廷不拿點東西來封賞這可感天地日月的昭然忠誠,怎麼說得過去呢?天下萬民都可在睜著眼看著呢?
而且還有這位劉惔,彷佛改了性子一樣,前段時間拼命為曾華等人搖旗吶喊,頻頻給朝中重臣好友去信,為曾華、張壽、甘芮三人揚名造勢。沒人敢輕視這位脾氣古怪的名士,他可是當今名士翹首,在名士圈裡是一言九鼎。而且不但和輔政大臣錄尚書事何充關係良好,更在另一位輔政大臣會稽王司馬昱屬下當幕僚清客多年,關係不是一般的鐵。
再從今天的形勢看,桓溫估計已經和這位曾家子弟惺惺相惜,鐵了心要把他拱上高位。而另一位實權派大佬,江夏相袁喬,和桓溫的關係不錯,基本是跟著桓溫走的。而且從今天的表現來看,這位喜怒不形於色的高人應該也被曾華給打動了,看上去對這位曾華也是隱隱讚許有嘉。看來曾華註定要成為晉王朝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正當各路神仙在心中暗自盤算的時候,張壽、甘芮兩人相視一眼,互相一點頭,突然同時站起身來,越上一步,走到廳中,面向桓溫,抱拳恭敬地說道:“回桓大人,我二人不求高官厚祿,只願能為敘平兄隨從!”語氣異常堅決。
此話一出,眾人一片愕然。
張壽、甘芮兩人可不是一般的世家子弟,雖然曾華是西域過來的忠義之士,但是家世背景還是不如這二人,畢竟那裡離得太遠了。尤其是甘芮,先祖父可是當朝的先梁州刺史甘卓,要不是他在襄陽牽制,王敦早就把建康翻了個。這是什麼功勞,這是擁朝廷保社稷的大功!後來雖然甘卓蒙難,朝廷還是在王敦死後追贈甘卓為驃騎將軍,諡曰敬。現在他唯一的後人回來了,自然跑不了一番厚賞。要是朝廷不賞,甘卓治襄陽多年,遍佈荊襄的眾多門生故吏也不會答應呀。這才過去多少年?這些人都還在各地充任要職。
但是這二人卻突然宣告說甘為曾華隨從屬下,這不是故意告訴朝廷,曾華的官職你們自己好好考慮一下,不要丟人就行了。
桓溫頗有深意地看了一眼曾華,問道:“曾公子是如何想的?”
我還能怎麼想?這張壽、甘芮哥倆一聲不響就把自己推到火爐上烤了。我知道你們服我,想奉我做老大,但是咱們哥幾個關上門分大小,用不著全抖在外面,非把我給架上去,這樣很容易讓人誤會是拉幫結派,搞小組織小黨派,這樣是不利於團結的。
曾華站在那裡只有苦笑了。他略一沉思,說道:“桓大人,我聽說這幾年南入荊襄之地的北方流民有近十萬之眾,我等也是流亡南歸之人,知道其中辛苦,而且一路走來,對流民也是頗有感情。曾某斗膽請桓大人為在下上表朝廷,我等三人願率領荊襄流民就地屯田,也算是為朝廷報以綿薄之力。”
好!眾人不由叫了聲好。
桓溫、袁喬和劉惔正為這近十萬流民頭痛。這些流民都是經歷九死一生迴歸南朝,一個處理不好,那就寒了天下人的心。但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