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若定,聲色不驚。嗚呼,非天下之大勇,其孰能與之斯?”袁崇煥既有虎豹在山的氣勢,又有飛龍騰空的雄風。他在北京保衛戰當中,身先士卒,進行拼殺,矢林鏃雨,馬頸相交。他在魏忠賢當權、閹黨專政的惡劣政治局面下,對朝廷向關外派太監監軍的決定,竟然上疏,表示反對。
所以,袁崇煥的性格特點,凸現一個“敢”字——敢走險路,敢擔責任,敢犯上司,敢違聖顏。二、進取求新
袁崇煥取得過人的事功,還源於他有過人的思想——進取求新。
袁崇煥到山海關外任職,遼東經略王在晉要在山海關外八里鋪建一座新城,守護山海關。袁崇煥不同意築八里鋪重城,反對遼東經略王在晉的消極防禦兵略。他提出在山海關外200裡修築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的新見。但因人微言輕,遭王在晉拒絕,便越級奏告首輔葉向高,後被採納。後來寧遠這座重城,成為明軍抵禦後金軍南進的中堅堡壘。直至明朝滅亡,清朝也沒有奪取這座堅城。袁崇煥又在孫承宗支援下,提出在山海關外400裡修築從山海關、經寧遠、到錦州的關寧錦防線。後來這道關(山海關)寧(寧遠)錦(錦州)防線,成為阻擋後金軍南進的堅固長城。
袁崇煥於戰略策略原則,有所創新,有所發明。不同於王在晉的消極“防守”、王化貞的冒險“進攻”、王之臣的拒絕“議和”等片面僵化原則,他提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的策略原則,就是打仗的時候該守就守,該戰就戰,該講和時就講和,靈活運用。他總結明軍自遼事以來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義州失守的慘痛教訓,提出抵禦後金進攻的法寶是“憑堅城、用大炮”。特別是他第一次將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西方火炮——紅夷大炮,用於寧遠實戰,抵禦後金天命汗的進攻,取得寧遠大捷;隨後打退皇太極的進攻,又取得寧錦大捷。崇禎二年即天聰三年(1629年),北京危急之時,他率領九千騎兵,“士不傳餐,馬不再秣”,日夜兼馳,入援北京,再取得京師大捷。
袁崇煥比其前任楊鎬、袁應泰、熊廷弼、王化貞、王在晉、高第等人的高明之處,在於進取求新,諸如憑堅城、用大炮,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等,都是戰略戰術的重大創新。就某種意義說,袁崇煥取得寧遠、寧錦、北京三次大捷,是袁崇煥求新進取的勝利。三、清正廉潔
袁崇煥是一位廉潔的清官。他在邵武知縣任上的清廉事蹟,據乾隆《邵武府志》記載:
天啟初,知邵武縣。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素趫捷有力,嚐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
上面記載的兩件小事:盡心民事,平反冤獄;穿靴上房,幫民救火——清楚生動地記述了袁崇煥這位清正廉潔知縣的形象。
他做官不貪。張岱在《石匱(ɡuì)書後集?袁崇煥傳》中說:“此臣作法自別,向為縣令,不取一錢,天生此臣,以為社稷。”查繼佐在《罪惟錄?袁崇煥傳》中也記載袁崇煥為官清廉:“此臣作縣官,不入一錢。”“袁督師廟”額(康有為題)
袁崇煥父親死後,他在請求回鄉料理喪事的《三乞給假疏》中說:“臣自為令至今,未嘗餘一錢,以負陛下。昨聞訃之日,諸臣憐臣之不能為行李,自閣、督、撫以下,俱醵(jù)金為賻(fù)。臣擇而受之,束裝遄(chuàn)歸,以襄臣父大事。”袁崇煥請假回去給父親辦理喪事,但他連回家的盤纏都沒有,再說料理喪事還需要花錢,這些錢都是其同事、朋友等湊錢資助的。袁崇煥一生,“浮沉宦途,家無子息”。死後,《明史?袁崇煥傳》記載:袁崇煥死,籍其家產,“家亦無餘貲”。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皇朝時代,做官“分文不貪”,確實是出類拔萃的。袁崇煥和岳飛一樣,都能做到如《宋史?岳飛傳》所說的“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這既是天下文官的典範,也是天下武官的楷模。
崇煥精神,程本直在《漩聲記》中,說了如下一段概括的話:
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漢也。惟其痴,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惟其痴,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fú)辭也;於是乎舉世所不得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而且舉世所不能耐之飢寒,袁公直耐之以為士卒先也;而且舉世所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吏推心而置腹也。猶憶其言曰:“予何人哉?十年以來,父母不得以為子,妻孥(nú)不得以為夫,手足不得以為兄弟,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