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Γ�閽謖�紊鮮┓醇浼埔猿��S紗碩���嗽�絞λ烙諢侍��醇浼浦�怠4慫凳加凇毒陝�薜怠罰�堵�睦系怠費叵��庠詒礱魈齏蝦辜頗敝�曬Α�

其實,崇禎帝逮捕崇煥,不是因為崇煥一定要造反,而是他有造反的能力與可能。無論如何也要防止崇煥與後金勾結、訂城下之盟,因而不管是誰,也必在此危急之刻將袁的兵權削掉而控制起來。這正是中國古代政治的特點,注重的是一統政治的安定,因而就不必特別計較對一人一事的絕對公允,犧牲少數人,正是維持王朝政局的方法。《明史?袁崇煥傳》未將後金反間與崇煥磔死相聯絡,卻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兩端為其死因;而崇禎帝諭定其罪九款,並無“通敵”之詞。由是可證:天聰汗反間計是袁督師落獄之由,而不是其磔死之因。

眾小人的誣陷。袁崇煥的每個勝利,都把小人召喚到自己的周圍,而受其攻訐與誣謗。後金騎兵南犯京師,小人攻訐達於頂點。在小人之中,有舊時同僚,有朝廷中貴,更有閹黨餘孽。群小構陷,更加重了袁崇煥的悲劇命運。

崇禎帝的昏暴。後金的反間,廷臣的讒陷,只有昏暴之君聽信才能得逞。明代崇禎皇帝,君權高於一切,口含天憲,太阿獨操。群小誣陷,崇禎帝偏信,旨定磔殺袁崇煥,鑄成千古冤案。

崇禎帝殺袁崇煥,既不是“誤殺”,也不是“忌殺”,而是“必殺”。

何以“必殺”?先是,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兵攻北京,兵部尚書于謙後來被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達兵薄都城,兵部尚書丁汝夔、提督軍務保定巡撫楊守謙被殺。這次崇禎己巳之變,保衛京師的兵部尚書王洽和薊遼督師袁崇煥,又受到朱由檢的殺害!崇禎帝像他的先祖一樣,把責任完全推給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稱袁崇煥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闢何辭”!可見,崇禎帝殺袁崇煥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原因,所謂聖上英明,崇煥誤我——所以必殺袁崇煥。後來崇禎帝煤山自縊時也說“諸臣誤我”,這些都是在推卸責任。

但是,崇禎帝必殺袁崇煥又何至於要磔死呢?這還要分析袁督師與崇禎帝的性格衝突。三、性格衝突

袁崇煥的死,前面有兵部尚書王洽,後面也有兵部尚書陳新甲。皇太極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的死是難以避免的。《明史?刑法志》規定:死刑有二:一是斬,二是絞。袁崇煥最終被磔死的悲劇,還要從袁督師與崇禎帝的性格衝突來分析。

袁崇煥墓碑(拓片)

袁崇煥被磔死的原因,從袁督師孤耿廉直品格與崇禎帝剛愎暴戾的性格矛盾,可以找到其內在的解釋。袁崇煥品格具有兩極性:一極為忠君,另一極為個性;二者既相統一,又相對撞。他35歲中進士前,受到系統的儒家教育,以綱常倫理作為思想與行為的規範。他在《三乞給假疏》中言:“生殺去留,惟皇上所命。皇上綱常名教主,尊皇上即所以重倫常。”所以,君為臣綱,絕對忠君,這是袁崇煥性格的一極。他出身於商人家庭,多次順溯兩江而往來兩粵,珠江流域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早,因而家世、閱歷和社會又陶冶了他的獨立性格。他在《詠獨秀峰》詩中雲:“玉筍瑤簪裡,茲山獨出群。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他又曾以榕樹自喻:“縱斧摧為薪,一任後人事。”前者表現其卓異的心態,後者則表現其寡合的性情。所以,剛毅卓立,不相苟合,這是袁崇煥性格的另一極。袁崇煥這一獨立品格,是其區別於同時代諸多官員的一個明顯的性格特徵。由是,他具有獨立心態、獨立意志、獨立品格和獨立行為。這是袁督師鑄成英雄形像與扮演悲劇角色的性格因素。袁崇煥的獨立品格,主要表現在:

第一,敢走險路。袁崇煥中進士之年,明軍薩爾滸大敗;朝覲之年,明軍失陷廣寧。其時關外形勢,經略王在晉認為已無局可守。但是,袁崇煥不與同僚、家人商量,單騎出閱關內外。回京後,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而當時的“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rànɡ)臂請行”。廷臣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從此袁崇煥與遼事結下終生不解之緣。時袁崇煥從八閩而至京都,由縣令而升主事,他本來可選走筆直平坦之道,卻擇行崎嶇危險之路。當時作為供職於京的下層官員來說,存在多種選擇的可能性,他完全可以行某種平穩之計而不冒此風險,不擔此重任,擇險而行。特別是千里入援,未奉明旨,不聽勸諫,率軍進京,走著險路。

袁崇煥選走險路是由其價值取向與性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