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兵備副使郭廣趕來。他一邊用身體護翼巡撫畢自肅,一邊同譁變首領談判——主要是保證儘快發放拖欠的兵餉。
郭廣先設法籌措了2萬兩銀子發給士兵,譁變兵士不答應,還是平息不下。郭廣又向商民借貸3萬兩銀子,湊足5萬,分發下去。譁變官兵情緒才稍稍緩和,混亂局面才暫時穩住。趁兵士散去,郭廣等救出巡撫畢自肅。但是,譁變的官兵分發完銀兩後,亂走亂竄,情緒依舊亢奮。這時,十三營的營房,仍然高度警惕,戒備森嚴,日夜守備。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副將何可綱典領的中軍,在平息譁變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事主官寧遠巡撫畢自肅,在寧錦之戰時曾作為副使,協助袁崇煥守衛寧遠,督率將士奮力守城,立下戰功。明軍作戰時使用的石雷
崇禎元年即天聰二年(1628年)正月十七日,畢自肅任遼東巡撫。其兄畢自嚴,時任戶部尚書。兵變爆發後,畢自肅上疏引罪,到中左所,自縊而死。
此事,《明史?袁崇煥傳》中作了記載。特別是《崇禎長編》中載錄了袁崇煥關於寧遠兵變的奏疏。今天主要靠這兩種史料瞭解當時寧遠兵變的情況。
《明史?袁崇煥傳》記載文字如下:
是月,川、湖兵戍寧遠者,以缺餉四月大噪,餘十三營起應之,縛系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于譙樓上。自肅傷重,兵備副使郭廣初至,躬翼自肅,括撫賞及朋樁二萬金以散,不厭,貸商民足五萬,乃解。自肅疏引罪,走中左所,自經死。
袁崇煥一到山海關,立即著手平息譁變,進行善後處理。三、迅速平息
薊遼督師袁崇煥是怎樣處理寧遠兵變,使得處理結果既能讓崇禎皇帝滿意,又能獲得譁變官兵同意呢?此事,《崇禎長編?袁崇煥奏疏》的記載較詳,很有意思,全錄如下:
督師袁崇煥於到任次日,單騎出關,至寧遠,未入署,即馳入營。宣上德意,各兵始還營伍。為首者雖川、湖兵,而是時十三營俱動,諸魁散處眾兵中,猶日夜為備。崇煥與道臣郭廣秘圖,召首惡楊正朝、張思順至膝前,諭以同黨能縛戎首,即宥前罪之旨。令報諸逆者名擒之贖死,二兇唯唯。然是時已逃去伍應元等六人。十八日,而首惡田汝棟、舒朝蘭、徐子明、羅勝、賈朝吹、劉朝、奇大鄒、滕朝化、王顯用、彭世隆、宋守志、王明等十二名,與先一日行道所拿之宋仲義及李友仁、張文元俱至。崇煥令郭廣當堂認識,俱當日向前首惡,即令梟示。隨出手示,諭撫各營雲:朝廷止誅渠魁,今首惡正法,此外不殺一人,諸營肅如。諸兵將變,集廣武營,會盟歃血。參將彭簪古、中軍吳國琦,知而實縱之,於是斬國琦而責治簪古以待處分。至車左營加銜都司王家楫、車右營加銜都司左良玉、管局遊擊楊朝文、總鎮標營都司僉書李國輔,皆分別輕重治革,宥楊正朝、張思順之死,發前鋒立功,以其雖倡亂而有擒叛之功也。時撫院敕書、符驗、旗牌、歷來文卷,碎無復存,及總兵符驗亦失去,惟印無恙。撫臣關防,已貯前屯庫,總兵旗牌止失三杆,鹹不問。推官蘇涵淳、通判張世榮,一酷一貪,致激此變,降責有差。寧城十三營俱亂,惟都司祖大樂一營不動,命獎之。(《崇禎長編》崇禎元年八月乙未)
整個過程如下:
第一,單騎出關。袁崇煥於“到任次日,單騎出關”。就是說,袁崇煥八月初六日到達山海關,次日(初七日)就馬不停蹄,單騎出關,不帶隨從,馳往寧遠。這表現出袁督師的果斷、幹練、勇敢與俠氣。請注意,這時的袁崇煥,已經不是過去七品的知縣袁崇煥,也不是六品兵部職方司主事的袁崇煥,而是堂堂二品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的袁崇煥。袁崇煥單騎出關,難能可貴。
第二,迅馳入營。袁崇煥到寧遠後,沒有到巡撫衙門,沒有會見同僚,沒有會見朋友,也沒有了解兵變情況,而是“至寧遠未入署,即馳入營”。就是驅騎急進,直入兵營,要取得迅雷不及掩耳的效果。
第三,攻心為上。做政治思想工作——“宣上德意,各兵始還營伍”。袁崇煥迅速趕到兵營後,利用原來的威望與情感,安撫士兵,宣撫慰勞,使得騷動官兵各回營伍。
第四,密定計劃。制定秘密計劃——“崇煥與道臣郭廣秘圖”,就是袁崇煥與掌握實際情況的郭廣等秘密商量,制定計謀,採取措施。
第五,寬宥事首。一般做法是先找出“首惡”,加以懲處;但此時可能引發更大的騷動。袁崇煥高明之處在於:“召首惡楊正朝、張思順至膝前,諭以同黨能縛戎首即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