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赤親統八旗軍出征清河城。此前努爾哈赤用聲東擊西之計,麻痺明朝官軍。遼東經略楊鎬奏報:“回鄉高得功等報,奴酋約在七月初三日,犯清河一帶,收割田禾,才往北攻金臺失去。”“金臺失”就是葉赫。這給明朝造成一種假象:後金軍出動主要是攻打葉赫部貝勒金臺石、布揚古,順便割點田禾回去。而其真實意圖在於:迷惑明軍,刺探情報,忽真忽假,演習軍事,進鴉鶻關,攻清河城。
二十一日,後金軍隊破鴉鶻關。鴉鶻關(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葦子峪鎮三道關村地方),是明朝防禦建州女真西進的重要關隘,也是明軍扼守清河的咽喉。鴉鶻關包括三道關——頭道關、二道關、三道關,每關相距大約一里,依險而建,扼守衝要。三座雄關,依次遞進,互相依託,彼此呼應。後金軍出征後,先進攻鴉鶻關。明守軍不敵,鴉鶻關為後金軍佔領。天命汗努爾哈赤攻破鴉鶻關後,直奔清河城。
二十二日,後金大軍圍清河城。守城副將鄒儲賢等率兵一萬,嬰城固守。守城明軍,千名炮手,從城上施放火器,八旗兵死傷千餘。努爾哈赤命軍士頭遮厚板、粗木,冒炮火,頂矢石,從城牆下,奮勇挖牆。城東北角,被挖開大洞。後金軍湧入,城陷。鄒儲賢被甲登城,率親丁,守城南。李永芳從城外招降,鄒儲賢答道:“你既投彼,則無朋友之義,可速去,不然,且放箭!”李永芳無功而還,鄒儲賢力戰而死,兵民萬人,全部陷沒。明失清河,全遼震動。
後金奪取清河,既以力攻,又用智取。史載努爾哈赤破清河,先令“驅貂、參車數十乘入城,貂、參窮而軍容見。因入據城門,延入諸騎。故清河之破,視撫順尤速”。也就是先派人化裝入城,裡應外合,一舉破城。
戚繼光《登壇口授》雲:“大戰之道有三:有算定戰,有捨命戰,有糊塗戰。何謂算定戰?得算多、得算少是也。何謂捨命戰?但云我破著一腔血報朝廷,賊來只是向前便了何謂糊塗戰?不知彼、不知己是也。”在清河之役中,努爾哈赤打的是算定戰、捨命戰、明白戰;明朝方面卻先是失算、繼是糊塗、終以捨命而失陷清河。
遼東經略楊鎬聞清河已失,單騎急赴河東,斬千總陳大道以塞其責。明朝的各路援軍,或遭到攔截,或畏縮觀望,或中途而回,或止兵不進,坐看清河失陷。
撫順、清河之戰,意義重大。
第一,後金登上明清爭局的歷史舞臺。乾隆帝東巡,途經撫順城,吟詩曰:“洪武城撫順,意在撫順我。”此詩寓意,十分深邃。明朝設定撫順所城,意在撫順建州女真。明清歷史乾坤,由此開始倒轉。所謂遼事問題,實際上是從努爾哈赤攻陷撫順開始的。王在晉的《三朝遼事實錄》,以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五日,“奴兒哈赤計襲撫順”為“遼事起”,就是說撫順之役是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遼東戰事的開篇。後金攻陷撫順是明清關係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從此,努爾哈赤正式登上明清遼東爭局的歷史舞臺。
第二,裡應外合成為後金的基本兵略。後金軍作戰長處在於:運用騎兵,野戰爭鋒;明遼軍作戰長處在於:憑藉堅城,運用火器。努爾哈赤在軍事上,如何揚長避短?他的主要策略就是:誘敵出城,野戰爭鋒,裡應外合,奪取堅城。後金連陷撫順、清河使努爾哈赤的兵略得到驗證,後來屢試屢勝;明軍卻不吸取教訓,依舊抱著原來的戰法不放,因而屢戰屢敗。直到袁崇煥才認識到這一點,改變戰略,從而取勝。不瞭解這一段歷史,對後來袁崇煥的戰略就不能理解。不瞭解努爾哈赤如何攻佔撫順和清河,對後來袁崇煥保衛寧遠之艱難就不能理解。
第三,八旗官兵獲得空前巨大的財富。撫順、清河之役不僅使後金在政治軍事與政治影響上,而且在軍事訓練與指揮藝術上有極大的提升;同時在軍械裝備與物質資源上有很大的補充。後金八旗官兵僅在撫順就獲得人口、牲畜30餘萬。克清河後,《滿洲實錄》記載:“將周圍之糧運盡,方班師。”這是滿洲興起以來擄掠遼東數量最多的一次。這樣,既緩和了後金因災荒發生的社會危機,又增大了後金官兵的貪慾,也使努爾哈赤增強了信心:明朝這個龐然大物不僅可以碰,而且可以取勝。
努爾哈赤破撫順、拔清河後,膽愈壯、氣愈粗,將300屯民斬於撫順關,留一名被擄漢人割去雙耳,令其鮮血淋漓地送信與明。這封信措詞強硬:若以我為非理,可約定戰期出邊,或十日,或半月,攻城決戰;若以我為合理,可納金帛,以圖息事!明朝與後金的薩爾滸大戰一觸即發。
附錄:“七大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