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館,亦越常期。御史巡方事竣,遣代無人。威令不行,上下胥玩,可痛哭者三。

被廢諸臣,久淪山谷。近雖奉詔敘錄,未見連茹匯徵。苟更閱數年,日漸銷鑠。人之雲亡,邦國殄瘁,可痛哭者四。

九邊歲餉缺至八十餘萬,平居凍餒,脫巾可虞;有事怨憤,死綏無望。塞北之患,未可知也。京師十餘萬兵,歲靡餉二百餘萬,大都市井負販遊手而已。一旦有急,能驅使赴敵哉?可痛哭者五。

天子高拱深居,所恃以通下情者,只章疏耳,今一切高閣。慷慨建白者,莫不曰“吾知無濟,第存此議論耳”。言路惟空存議論,世道何如哉?可痛哭者六。

榷稅使者滿天下,致小民怨聲徹天,降災召異。方且指殿工以為名,借停止以愚眾。是天以回祿警陛下,陛下反以回祿剝萬民也。眾心離叛,而猶不知變,可痛哭者七。

郊廟不親,則天地祖宗不相屬;朝講不御,則伏機隱禍不上聞。古今未有如此而天下無事者。且青宮輟講,亦已經年,親宦官宮妾,而疏正人端士,獨奈何不為宗社計也?可痛哭者八。

帝皆不省。

第四講

成梁守遼

關於李成梁守遼,下面分四個小題目分別介紹,就是北邊防務、遏制蒙古、打擊海西和局中之局,以利於大家瞭解和認識李成梁守遼的功績和不足。

一、北邊防務

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在金陵(今南京)建立明朝。當時,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沿運河北上,攻打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徐達臨行之前,請示朱元璋說,元主如果北逃,是不是要窮追不捨,除惡務盡?對於這個重大的問題,朱元璋做了明確回答。《明太祖實錄》記載說:“彼氣運既去,理固當衰,其成其敗,俱繫於天。若縱其北歸,天命厭絕,彼自澌盡,不必窮兵追之。”就是說,元主北逃,你不要追他,聽其自然。所以徐達奪取大都後,對蒙古軍隊沒有窮追務殲,這就使故元蒙古主要的軍事力量沒有被完全摧毀,“引弓之士,不下百萬”。元主退回漠北地區,自稱“大元”,史稱北元。北元蒙古不甘心於失敗,不時犯擾內地,企望再次入主中原,恢復元朝,從而給後來明朝北部邊務帶來長期困擾。終明一代,蒙古騷擾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明朝建立之後,為加強北部防務,採取了許多重大措施:(1)遷都北京,天子守邊;就是都城由原來的金陵(今南京),遷到北平(今北京),由天子親自守國門。(2)大修長城,構築防線。(3)設立“九邊”,駐軍防守,等等。“九邊”的這個“邊”,不是國界,而是中原農耕文化和塞外草原文化中間的一條大概的界限,九邊的防禦和戰守,完全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勢力之間的爭戰。“九邊”就是沿著長城,由東往西,分別設立的九個軍事鎮守防區——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榆林鎮、固原鎮、寧夏鎮、甘肅鎮。遼東鎮的設立是在洪武初年,其轄地,主要是今遼寧地區,不是遼河以東的狹義概念。在遼東,洪武初年設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進行軍事防禦和軍事屯田,建立起軍事組織系統。遼東都司設都指揮三員:一是都指揮使,管全鎮的軍務;二是都指揮同知,管軍事;三是都指揮僉事,管軍屯。都司下設衛:有衛指揮使、衛同知、衛僉事;衛下設所(千戶):正千戶,管全所軍務。一名副千戶,專管軍事。另一名副千戶,專管屯田;千戶所下設有堡(百戶)、臺(總旗)等。遼東鎮是由朝廷派總兵官鎮守,派巡撫、太監等在遼東監鎮。遼東鎮有嚴密的防禦體系,這個防禦體系從鴨綠江開始,往西大約有1000公里。

遼東鎮的防禦體系,以城堡為依託,以軍隊為防守。

遼東防禦城堡,分為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和堡城五級,組成防禦體系。

鎮城:有兩座,一座是遼陽城,為遼東都司城,是副總兵和巡按等的駐地;另一座是廣寧城(今遼寧北寧市),為都指揮使分司城,是巡撫及總兵駐地。初期都指揮使司在遼陽,都指揮使司分司在廣寧。巡撫和總兵駐廣寧,因其更靠近蒙古,軍事地位格外重要。後來滿洲興起,隆慶元年(1567年)遼東軍政重心移到遼陽。

路城:遼東鎮下設東、南、西、北、中五路屯兵城,就是路城。東路遼陽城(兼),南路前屯衛城,西路義州衛城,北路開原衛城,中路廣寧城(和鎮城合一)。

衛城:各路下分管二十五衛,有些衛單獨建立了防禦性的衛城,如寧遠衛城、鐵嶺衛城、瀋陽中衛城、金州衛城、復州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