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時間:2008…12…29 14:55:05 本章字數:6239
廣政殿層高極高,正殿當中有六根巨大的圓木柱頭,憑侯大勇目測,這些圓木柱頭至少在七、八米以上,由於層高很高,就使得大殿頂部有些陰暗,大殿兩側還垂吊著一些布幔,布幔上有一些怪異影象,使大殿憑空增添了些許神秘和威嚴。
侯大勇的提議涉及禁軍體制的重大變革,柴榮一時下不了決心,禁軍一分為十,對柴榮很有些吸引力,可是柴榮沒有急於下結論。
面對柴榮咄咄逼人的目光,侯大勇沒有退縮,胸有成竹地道:“若遇到戰事,則可以挑選德高望重的將領統領禁軍出征,這在前朝也有例可循。”
設行營出征是唐朝的一項重要用兵制度,貞觀以後,內地都督府大多撤併,每遇戰事發生,就由朝廷另行調發府兵、兵募,派遣大將統率出征或備禦,這些大將稱為行軍總管,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定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而唐朝在經營中亞的時候,更是經常抽調胡兵蕃將組成臨時的大軍。侯大勇知道柴榮和王樸對這項制度都很熟悉,也就沒有過多解釋。
柴榮是平民皇帝,同時也是一位馬上皇帝,柴榮稱帝前,曾長時間在軍中任職,在後漢時期,曾任過左監門衛將軍、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廣順元年(951),大周立國後,又出任鎮寧節度使,廣順三年,擢開封尹,封晉王。顯德元年(954)正月,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總管內外兵馬事。稱帝后,柴榮又先後四次御駕親征,打敗了北漢和南唐,奠定的大週中興之局。
柴榮多年征戰,戰爭經驗極為豐富,當侯大勇提出把禁軍一分為十的新方案以後。他立刻發現了此方案的問題,針鋒相對地道:“行營是以府兵為基礎,府兵不復存在之後,行營制度也就失去了實用性,現在禁軍這樣的體制,若臨時選將出徵,則必然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而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將帥若不對自己的部隊瞭解指掌,如何能做到知已知彼,又如何能讓各位禁軍將領心服?”
柴榮這個問題看似尋常,卻非常尖銳,侯大勇所知道的歷史中,宋朝用兵有一個極大的弊端就是實行“更戍法”,實行“更戍法”法以後,經常變換禁軍的戍守地區,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而且大將出徵之時,深宮中地陛下還要授予陣圖,強令前線將領按照陣圖排兵佈陣。這兩種做法。實是趙氏兄弟吸取了前朝經驗,對手握重兵將領進行限制的結果,只不過趙氏兄弟嬌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種做法,致使宋朝富甲天下、兵器犀利,卻成為武力極弱、從來沒有解決邊患的一個王朝。
侯大勇對於柴榮的心態摸得很準:柴榮現在進入了兩難選擇,要想軍隊打勝仗,則必然要給軍事將領極大的自主權,但是。軍事將領權力增加以後,又會對皇權造成極大的威脅。
侯大勇假意為難了一會,又道:“十支禁軍可輪流到京城守衛,沒有守衛任務的禁軍則集中在城外軍營,由陛下親點大將輪流到營地主持訓練,這樣一來,即能避免統兵大將尾大不掉,又能讓統兵大將們瞭解軍隊的基本情況。”一直以來,侯大勇對於解決禁軍問題做過很多思考。這是一套適合柴榮心理狀態地方案,也是一個較為可行的方案。
侯大勇這個建議有一定的可行性,柴榮有些心動,他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王樸,詢問道:“王郎覺得此議如何?”
王樸一直在靜聽著陛下和侯大勇的議論,他的想法是把禁軍一分為四,卻沒有想到侯大勇的提議更加徹底,王樸同樣沒有明確表態,只是緩緩地道:“侯郎練兵著實有一套,當日在鄭州之時,創立了嵩山書院,讓黑雕軍的中下層軍官都到書院接受了培訓,黑雕軍幾年來迅速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強軍,穩定了大周朝的西部邊境,嵩山書院的功勞不小,侯相訓練禁軍的主意恐怕也來源於此。”
三人又議論一會,柴榮最後也沒有對侯大勇的提議下定論,當侯大勇、王樸準備離開的時候,柴榮不經意地對侯大勇道:“侯郎是第一次到廣政殿來議事,出了廣政殿,就要把在殿裡發生的事情統統忘掉。”
侯大勇心中一喜,柴榮此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要絕對保守秘密,凡是第一次到侯大勇書房議事的下屬,侯大勇也會叮嚀相同的話;二是意味著侯大勇已經真正得到了柴榮的信任,成為能夠進入廣政殿單獨議事的心腹。
一名太監總管恭敬地在前面為侯大勇和王樸帶路,接連走過兩個大殿,再往前就是福元殿,福元殿東面就是貴妃的福齊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