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了,此事於存曜而言,分所應當而已。”
言畢,二人相視而笑,折嗣倫在一邊鬆了口氣,心裡也放下了一塊大石頭,只是他卻不比折宗本那般對李曜完全信任,倒不是不信李曜的人品,覺得他會做出什麼失格之舉,而是擔心他此次所領一千兵馬,是不是能完成父親囑託的防守神木寨之事。不過事已至此,李曜去守神木寨,已然是最佳方案,縱然他心中仍有疑慮,也沒有其他辦法可想,只能心中祈禱。
夏綏境內群山半抱,北有陰山與狼山,東南有六盤山,黃河自西南向東北流,直黃其中。興州、靈州一帶,水利素稱發達,乃有古渠,支引黃河灌溉之利,歲免早澇之虞。因為農業發達,素有塞上江南之稱。
但即便耕織發展不差,夏綏節帳之下,拓跋氏主導的這兩鎮之地,卻仍以党項部族的徵兵制為主,以族帳為最小單位。
一支兩萬左右的大軍,從河套平原漸漸走入崇山峻嶺之中,這支大軍原是騎兵居多,此時為保護馬匹,也大多下馬步行了。此軍,便是拓跋氏調入府谷一面的援軍,其中正兵一萬,“負擔”一萬,合計為一萬抄。
此時唐廷中央權威日益下降,夏綏境內許多法規已然是自行其是,譬如兵制,拓跋思恭就不從唐廷。在夏綏,如今男子年15歲成丁,至60歲止。每家凡二丁取體壯者一人為正軍,另一丁為負贍,擔任隨軍雜役,組成為一抄。凡家有四丁的,抽兩抄,其餘的壯丁都叫做空丁,可不服役,但可以頂替別的丁男當負贍兵,也可以頂替正軍之疲弱者擔任正軍。
如今在拓跋氏治下,夏綏部族徵兵有一定數額,軍中正軍與負贍都有定員,比例一般是1比1,但在個別部隊中,如精銳的拓跋氏本部軍中,比例近於1比3,即一個正軍幾乎有三個負贍兵。夏綏定難軍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實行帶有氏族血緣色彩的部落兵制。
這是一種徵兵制。這種兵制的特點是以部落為單位,一個部落就是一支武裝力量,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拓跋氏發兵,乃用銀牌召部落長面受約束。部落首領統領各部落兵,謂之“一溜”。徵兵時以帳(党項部落住帳幕,一家為一帳,相當於一戶,小部數百帳,大部千餘帳。)為單位派徵。
治下男子十至十四歲就要登記註冊,十五歲成丁,丁年限至七十歲。丁壯“目盲、耳聾、躄攣、病弱等者,本人當於大人(父母)面前檢校,醫人當看檢,是實,則可使請只關、擔保者,應轉入弱中”。對未成丁男子謊報死亡,壯丁稱病轉入老弱者都要處罪。特別是對“諸人現在,而入死者登出,及丁則當絞殺”。各部落每二丁取“正軍”一人,配備隨軍服雜役的“負擔”一人,合稱一“抄”,是軍事組織的最小單位。原來是以四丁為兩抄,同住一帳幕,後來改為三丁同住一帳幕,即二正丁合用一“負擔”。
拓跋氏出兵作戰,仍保持著若干原始的風俗制度。出兵前各部落首領要刺血盟誓。後來建立西夏的李元昊率領各部首領在出兵前先外出射獵,獵獲野獸,環坐而食,共同議論兵事,擇善而從。實際上就是這種拓跋氏貴族議事的制度的延續。
拓跋氏以及其餘党項羌部族兵軍官的裝備,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軍使以上:帳一、弓一、箭五百、馬一、橐駝五,旗、鼓、槍、劍、棍棓、唬��⑴�薄⒒臚選⒈乘鰲⑶媽憽⒔鋦�⒓�啤⑻��楦饕唬宦盟Ъ耙韻攣拚剩�奩旃模�爍鏖彝找唬���伲�渙閡弧薄�
定難軍士兵的裝備,規定凡屬“正軍”,配給正軍每人給馬、駝各一,如倒斃需賠償,稱為“長生馬駝”;軍使以上:配給帳1幅,馬1副,箭500枝、馬1匹,駱駝5匹。此外,還發給“旗、鼓、槍、劍、棍、棓(同棒)、唬��ǔ疵住⒏閃鋼�啵�⑴�薄⒒臚眩ㄋ�轄煌üぞ擼�⒈乘鰲㈡@、钁(同钁jué,刨土工具)、斤、斧、箭牌,鐵爪籬等兵器和軍需品;旅帥以下:無旗鼓,每人駱駝1匹,箭300支,兵3人。無帳幕,住在用木架支撐覆蓋著毛織物的“幕梁”之中。一般士兵規定3人住一“幕梁”。定難軍的習慣是,參戰兵員除由節帥府發給很少的軍事裝備外,作戰時一律自帶糧餉。
正是因為李曜知道定難軍作戰是自帶糧餉,所以他很清楚這樣的軍隊有一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持續作戰能力很差。由於正兵要攜帶作戰軍械,所以無法攜帶糧餉,糧餉都是又“負擔”——也就是唐軍的輔兵——來負責,這樣一來,一個人要帶兩個人的糧食,那能帶得多少?縱然他們定難軍有一個運輸優勢,那就是有駱駝可用,但是駱駝雖然負重量大,又極能吃苦耐勞,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