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7部分

“臣僅按渤海之源流也,句麗未滅之時,本為疣贅部落,靺鞨之屬,麗繁有徒,其名粟末小藩,嘗逐句麗內徙,其首領乞四比羽及大祚榮等,至武后臨朝之際,自營州作孽而逃輒居荒丘時稱振國。時有句麗餘燼,勿吉雜流,梟音則嘯聚白山,邸義則喧張黑水。始與契丹濟惡,旋與突厥通謀”

這道謝恩表,想要透過貶低渤海國,來保持新羅國在大唐皇帝心中的首席地位,從中可以看出新羅國和渤海國之間的對抗和彼此藐視,由來已久,根深蒂固。

大封裔參加國宴之後,心情很是愉快。新年宴會上能和新羅國平起平坐,是他此行最快樂的事。多少年來,新羅國都是以藩屬國首位自居,現在這個成例終於被大封裔給打破了。渤海國終於獲得了與海東第一大國相稱的國際地位,這比在戰場上打敗新羅國更令人鼓舞。他也連夜給大唐皇帝寫一道謝恩表,表中寫道:

“臣忝當海東盛國大使,朝賀如儀,蒙皇家垂愛,金殿賜宴,前排就座,右領先入,名符其實,萬眾歡呼。新羅小兒,不恥來爭,有失觀瞻,自成笑柄。察半島小藩,地不過千里,人不足百萬,垂死之鯽,將斃之蛾,竟嘯喧於聖殿,自羞於階前,何其猥也”

大封裔的表文,對新羅國極盡嘲諷挖苦,反映出渤海國對新羅國的輕藐和歧視,由此也暴露出兩國關係的敵對和緊張。新羅國所擔憂的,不僅僅是國內的叛亂,也有對渤海國的恐懼。渤海國不僅要準備應付契丹的騷擾,還要準備和新羅國對抗,偏安一隅的局面還能維持多久呢?

大唐太子李裕看了兩個藩國使臣的謝恩表章,覺得兩藩爭鋒如此激烈,對大唐有害無益,就把兩國使臣請來做安撫。就象兩個兒子有了爭議,家長應該出面調解。

大唐太子李裕居高臨下,勸道:“自大唐開國以來,新羅國恭敬孝順,有目共睹。渤海國為大唐拱衛海東,堪稱盛國,也是天下皆知。如今中原不寧,皇家正要百藩共濟,豈能坐視兩國有爭。望卿等以大局為念,勿再相持。”

大封裔知道大唐皇室不肯讓新羅國太沒面子,現在太子做出一視同仁的姿態,也是渤海國的一大勝利,就順情奏道:“臣謹遵太子殿下教誨,願與新羅為友鄰。”

金成烈也知道現在新羅國內外交困,再想保持藩屬國領袖地位也是很難,況且排座次僅僅是榮譽之爭,得到大唐的援助才是最重要的,接受調解才是明智的,也順情奏道:“臣願遵太子殿下指教,恭順大唐,善交渤海。”

一聲爭執平息了,雖然只是表面上的平息,也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大唐太子可以自認為一言九鼎,新羅國鴻臚卿可以自認為仍是首席,渤海國王子也可以自認為把新羅國羞辱得可以了。有時候外交上的皆大歡喜,可能掩蓋了真實的對抗,此例便是一證。此後渤海國和新羅國的較量不僅無減,而且有增。

大封裔討封成功,又爭到了和新羅國並列的榮譽,高高興興歸國了。來時走的是陸路,遭到幽州土皇帝劉守光的騷擾。回程時就從長安奔登州,準備走海路歸國。他以為河南山東都是宣武節度使梁王朱溫的地盤,會比幽州的土皇帝好一些。而且來時得到朱溫派兵護送,回程也應該會得到他的關照。可是,當他來到河南地界,路過汴梁時,卻被朱溫扣住。

大封裔問道:“東平王為何不讓本王子回國?”

朱溫笑道:“請王子稍候些時日,拿到皇帝詔書再回國不遲。”

大封裔道:“我已經獲得鴻臚寺迴文,上面有皇帝口喻。”

朱溫道:“那是宦官假傳聖旨。現在皇帝正在蒙難,本帥要派兵前去解救。”

不過後來由於李曜插手,朱溫並未去成長安,但他好歹還記得有大封裔這麼個人在,難得的作了次好事,上表為他討來了一封真正的詔書。其實當時長安並未安定,李曜當時事務繁忙,對此事也未曾上心,還是崔胤當時把這事給辦了,以討好朱溫。

大封裔回到上京,向成王大瑋瑎述職道:“臣往來數月,親歷幽州、汴梁、洛陽、長安等大都市,所到之處,城郭譭棄,田地荒蕪,村莊凋敝,百姓飢寒,悲慘已極,輝煌燦爛的大唐國已不復存在。雖未見到天子龍顏,萬幸討得冊封詔書,總算不辱使命。”

成王大瑋瑎感慨道:“黃巢亂國之後,大唐國一蹶不振,萬里江山轟然坍塌,實在令人痛惜。眾卿要以大唐國為鑑,常常溫習一下先朝安王大虔晃帶回來的劉允章《直諫書》,謇惕九破八苦,勤政為國,堅守正道,勿使亂臣賊子有機可乘。”

大內相朱承明奏道:“現在南海府和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