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9部分

,憑藉防線和要塞節節抵抗,緩慢向半島縱深的丹麥本土撤退,同時以艦隊炮擊和阿爾森等島嶼駐軍威脅敵人後方側翼,直到英法俄等各國列強出面干涉。

與之相對,毛奇經過研究,向國王提出的作戰方案要點在於:一是快速透過最南邊的荷爾斯泰因進入石勒蘇益格,從兩翼繞過丹麥防線,包抄丹麥兩翼,將丹麥軍主力殲滅在石勒蘇益格境內,不讓它北撤到日德蘭半島縱深。二是建議在冬季發起作戰,因為普魯士沒有艦隊,冬季封凍的海水可以抵消丹麥的海軍優勢。普魯士和奧地利聯軍投入戰爭的兵力約有兩個軍,普魯士王侄腓特烈…威廉親王的第3軍在右,奧地利加布倫茨將軍(Gablenz)的第10軍在左,因為奧地利提出要求聯軍總司令人選必須要有實戰經驗,而普魯士已經50年沒有打仗了,高階將領中唯一有實戰經驗的,就是80歲的老元帥弗蘭格爾(Wrangel),於是弗蘭格爾被任命為總司令。弗蘭格爾是一位老派將軍,對毛奇那一套戰爭計劃和進度不屑一顧,甚至拒絕閱讀任何關於作戰計劃的檔案,他說“我用長劍打仗,不用檔案打仗。”老元帥在開戰那天給部下下達的唯一作戰進度目標是“下個星期,我要在丹麥領土上睡覺。”所幸,毛奇與各軍各師參謀長保持密切聯絡,透過他們掌握戰爭動態。但是總參謀長毛奇在這場戰爭中,沒有下達軍令的權力,只有建議權,而且因為不能參加御前會議,他還不能直接向國王建議。

作戰行動於1864年2月1日展開。整個丹麥戰爭沒有大的戰役,雙方的幾次交戰,稱為戰鬥更合適一些。從北進一開始,普魯士將軍們渴望榮譽和戰功的秉性,就偏離了毛奇“高速前進,兩翼包抄”的設想。2月1日至3日,在丹麥防線以東海邊,發生米松德(Missunde)戰鬥,普軍兩個旅6千人64門大炮,正面攻打丹麥軍2千人據守的米松德村周圍的5座堡壘。所幸普軍面對的,不是撞針式步丅槍。丹麥軍隊的步丄槍仍然是前膛裝彈,射程1200英尺,必須站直身體裝藥,大炮也是舊式的,射程1千英尺。而普魯士的大炮射程3千英尺,新式撞針擊發的後膛槍,雖然射程只有700英尺,但射速是丹麥步丄槍的5倍,而且不用直立裝彈。普軍佔有武器和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但是盲目地發動正面攻擊,仍然蒙受嚴重損失,兩天的戰鬥,雙方各自損失5百人,丹麥軍北撤。2月6日,奧地利軍又在Sankelmarkt正面進攻丹麥軍,一小時之內奧軍死傷4百人,丹麥損失1千人並撤退。總的來說,戰事在依照預想的軌道發展,但是以上這些戰鬥和傷亡,都是毛奇認為完全不必要的,而且丹麥軍隊爭取到時間,主動撤出“丹麥防線”,沒有讓聯軍包圍。

下一步,普軍北進到杜普爾要塞當面。本來毛奇不主張進攻要塞,但是丹麥方面未經一敗,普魯士方面也迫切需要一個無可爭議的勝利,來向國內交代,出於政治考慮,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要打這一仗。前線的弗蘭格爾元帥指揮兩次強攻均受挫,毛奇勸阻國王和前線將領繼續發動攻擊的要求,這次他向國王自告奮勇,從後臺走到前臺,親自指揮杜普爾要塞攻堅戰。毛奇的思想,就是以火力代替人力,他命令從戰線各個部份和後方,調運攻城重炮,平均每一米半就有一門大炮,火力密度為一次大戰之前軍事史之最。普軍集中炮火猛轟一個月,守軍從沒有見過這麼猛烈這麼持續的火力,不但傷亡慘重,而且士氣很快崩潰,一個月之後的4月18日,普軍發動衝鋒,20分鐘之內拿下要塞。杜普爾要塞攻堅戰丹麥損失5千人,普魯士損失1千人,絕大部份是在最初兩次不成功的突擊中損失的。

從5月12日到6月20日,英國出面調停,雙方休戰,調停失敗以後,戰爭繼續。在普丹戰爭第二階段,腓特烈…威廉親王代替弗蘭格爾老元帥出任總司令,毛奇則親自擔任威廉親王的參謀長。同時,毛奇的軍事能力獲得國王信任,獲准出席御前戰爭會議,進入核心決策圈。為了解除側翼和後方的威脅,毛奇策劃登陸佔領阿爾森島。這個島上四圍全都構築胸牆工事,丹麥駐軍1萬8千人,堅固設防,而且普魯士沒有海軍。丹麥人以為普魯士不可能對這個島發動攻擊,所以沒有任何防範,甚至夜間連崗哨都沒有。6月29日夜,毛奇抓住這個心理組織夜間偷渡奇襲,一舉拿下阿爾森島。7月20日,戰爭結束,奧地利佔領荷爾斯泰因,普魯士獲得石勒蘇益格。

戰後,毛奇因功晉升中將軍銜,而且進入了最高決策圈,跟戰爭部長馮。隆(Roon)平起平坐。但是他沒有軍令權。這時毛奇年紀已經65歲,而總參謀長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