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意志統一戰爭之前的7年總參謀長任期中,傾注最多心血的,是戰爭動員計劃。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普丹戰爭,普魯士50年沒有打大仗,在這段時間裡,普遍兵役制在各國普及,一旦發生全面戰爭,要把幾十萬兵力征召入伍,要給他們提供各種軍需給養,還要把集結起來的部隊投入前線,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從來沒有嘗試過的。而且這個動員過程不僅不能出錯,還要儘快。能在最短時間裡完成動員,就意味著在戰爭初期享有絕對的兵力優勢。普魯士其實在1850年進行過一次總動員,那次動員簡直就是一場災難:軍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集丅合地點,部隊找不到給養。毛奇任內,參謀本部專門建立了一個鐵路協調組,負責制定鐵路輸送計劃。要知道,針對不同假想敵,各個部隊動員集結的地點、行進路線,方案都是不同的。要把每一個方案的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周到,這是多大的工作量。計劃完成以後,每年普魯士的秋操大演習,都要試驗計劃中的幾個部分,甚至整軍整師地用鐵路運兵,檢驗系統的能力,發現問題再作調整。
1859年,毛奇密切監視法國和奧地利之間在義大利戰場的作戰。那次戰爭奧地利戰敗,義大利終於統一。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毛奇一樣密切追蹤戰爭的程序,開始研究這場戰爭。有的書說毛奇對由業餘軍人打的這場美國內戰大為輕蔑,曾經評論說“那是兩幫武裝的匪徒在大陸上互相追逐。”其實這是一個傳說而已,沒有任何權威的歷史著作指證毛奇說過這句話。職業軍人對業餘軍人的輕蔑,這可以理解,但是,美國內戰是歷史上第一次由武裝了彈倉式步槍和後裝線膛炮的大眾軍隊進行的大規模戰爭,已經50年沒有打仗的普魯士,正在渴望瞭解這些新式武器會如何影響戰爭模式,怎麼會放棄研究這場戰爭呢?事實上,毛奇很快派遣參謀軍官到雙方軍隊中搜集資料,情報蒐集大綱是他親自起草的,毛奇最感興趣的重點,是“新式火炮炮彈的殺傷力資料,尤其是對泥土、生鐵、鑄鐵不同介面的影響”。除了這些純技術情報,美國內戰給毛奇最大的啟示是兩點:第一是北軍從北弗吉尼亞正面戰場快速用火車運送兵員增援密西西比河戰場,從而能夠發起查塔努加戰役。這一實踐,證實了毛奇自己一直在計劃的,利用火車機動大規模部隊的可行性。第二是昌斯勒維爾、葛底斯堡幾大戰役證明,由於武器的發展,正面強攻敵軍設防陣地會遭到不可忍受的損失。這些事丄件都發生在1966年對奧地利戰爭之前,毛奇很好地吸收了經驗。他總結並灌輸給整個普軍的原則“分散前進,集中作戰”,“戰略上採取攻勢,逼使敵人在戰術上不得不對你的防禦體系進攻”,都被普魯士和美國內戰的經驗所證實。所以遲至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軍還在203高地對堅固設防的俄軍陣地發動代價高昂的自殺衝鋒,你不能不震驚於俄日兩軍戰爭理論和實踐的落後。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駕崩,攝政王威廉正式登基,1962年9月,國王陛下任命俾斯麥出任首相。10天之後,俾斯麥正式要求毛奇的參謀本部著手研究對丹麥戰爭的可能性。
年已64歲接近退休年齡的毛奇,終於等來了自己的第一場戰爭,而他的第一個對手,竟是自己的第二祖國丹麥。毛奇本人曾經是丹麥軍官,他的父親當年以丹麥陸軍中將身份退役。
戰爭的直接起因是這樣的:1848年之後的丹麥國王弗雷德裡克七世無子(Frederick,其實跟腓特烈是同一個詞,遵從習慣各普魯士國王用腓特烈,其他場合都用標準譯名)。丹麥王位可以傳給女兒,但是丹麥國王還兼任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SchleswigandHolstein)兩邦元首。按照法律這兩個邦不能由女性繼承。丹麥曾想幹脆吞併兩州,遭到德意志諸邦反對,幾乎引起戰爭。1863年,弗雷德裡克病死,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向丹麥開戰,爭奪兩邦。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以及丹麥本土的大部份,都在日德蘭半島(Jutland)上,這是一個南北向的半島,南邊跟大陸相連,由南向北,依次是荷爾斯泰因、石勒蘇益格,然後是丹麥本土。在石勒蘇益格南方靠近荷爾斯泰因邊界的地方,半島中部構築了一條“丹麥防線”(Danewerk),正面向南,但是防線東西兩端沒有達到半島的兩個海岸。從丹麥防線再向北,東海岸有杜普爾(Duppel)要塞,在杜普爾外海隔著一道海峽,有阿爾森島(Alsen),駐紮大量丹麥軍堅固設防。丹麥總司令麥扎將軍(ChristianJuliusdeMetz)的基本打算是